(抗击新冠肺炎)恐惧·信心·感激——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捐献血浆记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杜燕)“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27日,在与新型冠状病毒较量中获胜的金先生,再次回到医院,捐献血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在院患者战“疫”取胜。
今年48岁的金先生在北京市执法部门就职,从1月份以来一直忙于工作。原本盼着春节假期和家人团圆,也休息一下,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工作的节奏,更打破了家庭的平静。
连日来在外执法检查的他,农历腊月二十九(1月23日)开始发热,体温接近40度。“只是发烧,没有其他症状,不胸闷、也不觉得浑身没劲儿。”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忆,当天到医院检查,血项也无明显异常。
医生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但“我没出过北京,身边也没有从武汉来的朋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传染上的。”在谈起如何被病毒“沾”上时,金先生一头雾水。
高烧不退的他,被医院留院观察,因此错估了正月初二(1月26日)的家庭大聚会,“往年一大家子人,摆上三大桌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三(1月27日)他开始干咳,医院对他进行的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后的他于1月31日转至北京佑安医院。
“确诊后,心里满怀恐惧。”金先生称,当时好多事不明确,一方面他的确诊让单位40多位同事必须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心有愧疚;另一方面,家里有孩子,还有70多岁的老人,“担心孩子要是病是否会有后遗症,担心老人是否能扛得住”。
他说,躺在病床上,感觉“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无助感涌上心头”。
然而,恐惧、无助并不能打败病毒。当过兵的他决定面对恐惧,迎战病毒。
他掀开随身携带的小本、拿出笔,一一向家人、向单位交待生活、工作上的事情,更是打电话给要好的朋友们告知拜托的事项。
早上五点,他还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医务人员已来到他的病床边。“量体温了。”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尽量轻柔、清晰地告知需要执行的每一项事项,并询问身体状况,和他多聊会儿,为他鼓劲儿。
住院后,针对间断发热,偶有干咳,医院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给予中成药等对症治疗。“三天之内就退烧了,这时候有了信心。”金先生说。
随后几天,他体温逐渐正常,咳嗽症状缓解。而他,却喜忧参半。
喜的是,被隔离的同事们无一人出现异常状况。忧的是,妻子因为前期照顾自己而被确诊新冠肺炎。
“索性妻子在另一家医院治疗,病情很快稳定,我就放心了。”他说,由于老人年龄大且有基础性疾病,和孩子居家隔离,期间一度担心他们的正常生活,但尽管“为社区增添了诸多麻烦,很多人却送面、送菜到门口”。
孩子在收到他的报平安照片后,画了一幅素描画:戴着口罩和帽子的父亲,曲起前臂,紧握拳头,“所有人加油,为了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
病房里,他更增加了信心,“感觉每吃一口白米饭都是在增加生存的机会”。
2月27日,两名已治愈的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现场捐献血浆,为救治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帮助。图为捐献者杨先生在献血车内献血。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2月6日和2月8日,他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2月9日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病变较前吸收。经过北京佑安医院专家组会诊讨论,符合诊疗方案中的出院标准,他2月10日正式出院,并在病房留下一封信,上写:你们是白衣天使,是和平年代的战士,向你们致敬!
在出院后的14天隔离期期间,他在电视上看到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医院正在开展康复病人恢复期血浆的输入,目前已显示出初步效果。”他下定决心:一定捐献血浆,“能献多少我就献多少”。
隔离期满后,他按照预约时间返回医院。一系列检查合格后,他伸出左臂,一次性献出400毫升血浆。
“命都捡回来了,这点事(捐献血浆)没问题。”他谈到,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来救助患者,自己从发病到出院,也获得了同事们、邻居们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穿着防护服一刻不停歇的医务人员们,“消耗自己的健康来为我们患者提供服务保障”,“从内心感谢所有人,也希望自己能做点儿什么”。
在采访中,他再三表达感激之情,“如果需要在我身上做其他检测或有其他需求的话,我都可以积极配合”。
27日,与金先生一起前来捐献血浆的,还有于2月4日出院的“90后”杨先生,他也捐献400毫升血浆,“我年轻,为社会做点儿贡献,救助更多的患者是我应该做的”。
截至2月26日24时,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410例,其中出院248例。同时,还有在院治疗病例157例,疑似病例46例。
北京市医疗机构呼吁康复患者捐献血浆。北京佑安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主任李雪梅表示,出院患者捐献血浆积极性很高,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报社会,让爱延续。
金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妻子已于2月21日出院,也已填表志愿捐献血浆,“等隔离期满14天,下周五吧,我陪她一起去献血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