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成基行走在林区。 张添福 摄
中新网西宁3月12日电 题:中国新“愚公”扎根西北:巧“移”荒山向世界贡献“绿之力”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在中国西北青海省西宁市,夹狭长城区的南北两山,灌木枯黄,但油松、樟子松、祁连圆柏等常绿乔木苍翠,令北山成基绿化区生机盎然。
这是83岁的李成基24年栽植的“孩子”。绿化区管护房墙壁的一组照片,可见20世纪末此间模样: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毫无生机。
图为李成基查看苗木生长情况。 张添福 摄
1997年,在原青海省税务局工作的李成基退休在即,青海“牧民省长”尕布龙见他有绿化经验,推荐其承包一片荒山。但李成基并不太给这位领导“面子”,两个月一直没回话。
“资金没办法,”李成基有苦难言。
尕布龙索性用车将李成基拉到这片荒山,“尕布龙说相信我能干成。他用信任、鼓励的口吻给我谈工作,很有力量,我把这个事就接下来了。”
李成基便在420亩荒山“大干起来”。雇民工平整土地,根据地形,大点的地方,平整成苗圃;小一点,挖成梯田;再小,则挖成水平沟,“不然在荒坡种树,浇的水留不住。”
“遇到砂石地,不能在石头窝里种树,得铺一层一米多厚的土壤,”李成基为改善土质,还从附近屠宰场运“肥料”。
植树虽有官方一定资助,可仍然缺钱,“大干”不起,他知道政府也不富裕,也是尽了最大力。李成基“征用”老伴甚至儿女的工资仍不够,想放弃。尕布龙同意转让,“但没人要。我是既舍不得,又干不下去。”
他便给当时青海省政府主要领导写信,“我已经有了苗木,但不知道市场在哪里。”
图为李成基查看苗木生长情况。 张添福 摄
没多久,西宁市林草部门同意按市场价收购李成基苗圃里培育的苗木。靠山吃山,销售苗木的收入为绿化区“解了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新网记者登上绿化区山头,眺望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悠长的汽笛声,与绿化区内不知名动物的鸣叫所呼应,不禁令人感慨新“愚公”“敢教日月换新天”。
图为李成基介绍林区绿化情况。 张添福 摄
笔直的新疆杨已是十几米高,李成基比划说,种下去时就是地面上一尺来长的栽子。青海云杉粗如碗口,而原先只像婴儿胳膊般羸弱。
李成基有“遗憾”,“政府曾免费提供5万株樟子松苗,但怕栽不活浪费,我只接了2万株,而且密植怕多占土地。但没想到成活率有九成,树形还好看。”
他也中过招,“有人偷偷下扣在绿化区抓野鸡、野兔,动物倒没上当,我却被‘抓’了。”
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指,经新中国成立后40年西宁南北两山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仅7.2%。1989年起,官方及民间修泵站、架管道,至2014年,南北山一二期绿化工程使两山森林覆盖率跃至79%。
2015年,官方启动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青海省政协副主席、西宁市市长张晓容今年介绍,“已提前两年‘再造一个大南山’。‘十三五’期间,是建成公园绿地最多的五年。”
在干旱贫瘠的中国西北,新“愚公”不胜枚举,如甘肃省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让陕蒙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几乎从地图“消失”,新疆依马木·麦麦提30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侧“战黄沙”等。
作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多项研究指,中国绿化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走在山下城市街道里,能看见我们山头的树,我有种存在感。”跟当初比,李成基已“不感觉苦”,他也不显老,他笑称这是植树的“副产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