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南海沒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IPP評論

text

【亞太日報訊】對於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的所謂“最終裁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接受美國《僑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周邊外交真正的焦點問題並不在南海,而是中美日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這才是中國的“大考”,中國要防止美國聯合日本、韓國、台灣等形成亞洲版的“北約”。

中菲可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美國《僑報》: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7月12日做出的所謂最終裁決,稱中國在“九段線”範圍內主張的歷史權利沒有法律依據,而南沙群島的所有海上地物不是島嶼,均為礁岩。這個所謂裁決會對南海問題帶來哪些影響?

鄭永年:從短期影響來看,菲律賓不會檢討仲裁案本身的合法、合理性,而是把所有的問題推給中國,對中國來說是外交層面的國際壓力和公關危機,西方的媒體包括菲律賓和越南的媒體,都想把中國塑造成一個不守規矩的形象,這是醜化中國的好機會。而中國顯然不會接受這份該所謂的裁決。

從中期影響來看,所謂仲裁結果涉及到中國和菲律賓、越南等其他南海問題申訴國之間的關係,該判決對其他申訴國是有利的,這些國家會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追求國家利益。但這些國家也不見得一定會按照美國的方式來,也有可能和中國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問題。因為,雙邊談判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提高籌碼。儘管所謂仲裁結果對中國不利,但這也是一個契機。中國不接受仲裁結果,危機裡面也蘊藏著機會,由此雙方都有動力重新回到談判桌。

美國《僑報》:中國如何處理和菲律賓等南海問題相關國家的關係?

鄭永年:南海問題仍要回到鄧小平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老路上來,中國是一個大國,作為大國,在維護主權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讓利也是可以的,比如賦予菲律賓在南海的捕魚權利,大家共同保護南海生物資源等,如果菲律賓在談判時非要帶著美國的意願,那中國當然不同意。

輿論有一種說法稱中國在周邊外交上越來越陷入孤立境地。 我不這麼認為。 中國和亞太國家經貿關係非常密切,中國和部分東盟國家的關係發展勢頭良好,沒有陷入孤立境地,要對中國有信心。

中國和東盟的關係發展良好,經貿關係持續深化。如果東盟個別國家利用南海問題挑釁中國,那麼東盟必將會出現分化的局面,中國在東盟也有朋友。

南海現在沒有開展的可能性

美國《僑報》: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部署越來越多軍事設施,對此中國應如何應對?

鄭永年:現在大家都認為部署軍事力量能增加利益,中國當然應當增加軍事部署。現在大家都在製造麻煩,沒有人想解決問題。比如南海問題,如果菲律賓、越南以前不填海造島,中國肯定也不會在渚碧礁、永暑礁等地擴建島礁。美國如果非把南海問題軍事化,中國肯定也不能退讓。未來,中國一定要讓美國付出沉重代價,美國才會改變其在南海的政策,美國現在沒有付出代價當然不會改變政策。

美國《僑報》:南海發生戰爭的幾率有多大?

鄭永年:現在沒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誰和誰戰爭?找不到目標。中國和菲律賓、越南這兩個小國,不會發生戰爭,菲律賓新當選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上臺後也表達了和中國開展雙邊談判的意願。美國的戰略目的確實是要圍堵中國、制約中國,但我不認為美國會為了菲律賓的利益和中國打一場戰爭,最多是在背後支援菲律賓。所以我認為現在沒有開戰的可能性。發生小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是可控的就不叫戰爭。

中美日地緣政治競爭才是中國的長期挑戰

美國《僑報》:應對南海局勢變化,中國下一步應該如何做?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鄭永年:中國周邊外交真正的焦點問題並不在南海,中國和美國在南海沒有根本利益衝突,航行自由是中國和美國共同強調的。菲律賓、越南都是中國的鄰居,大家相處了幾千年了,大家都知道怎麼打交道,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大門也是敞開的,中國一直堅持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問題,大的格局不會有太大改變。

而真正的關切點,還是中國和美、日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地緣政治之爭就比較麻煩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有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才是中國的長期挑戰。

所以不要認為南海這個眼前的問題會對中國造成大的威脅,要關注中國的大國外交、大國國際關係。中國的周邊外交是重點。中國和菲律賓這些國家不會發生戰爭,談判會繼續。長遠來看,就是看美、日和中國的關係如何處理,中國如何避免美、日的圍堵。現在美國真正的意圖是想把韓國、日本、台灣聯合在一起,如果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亞洲版的“北約”了,這是一個大麻煩,中國要做好準備。

既然美國趕也趕不走,那麼中國就要儘量預防日本、韓國、台灣走在一起,這是中國要關注的重點。而在處理對日本、韓國、台灣的關係時要分開處理。

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的危機遠遠比南海問題嚴重得多,一旦部署成功了,中國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國家安全將面臨問題。不要讓美國把焦點轉移了,這才是關注的重點。 中國要有自己的看法,韓國既然可以和美國發展關係,也可以和中國發展關係,中國不能讓韓國完全站到美國那邊而損害中國的利益,要相對處理。

所以,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要保持冷靜,要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我們要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能因為判斷失誤而導致國家利益最小化。

中美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而非對立關係

美國《僑報》:美國啟動“重返亞太”政策以來,在中國周邊大肆挑起爭端。東亞在美國外交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鄭永年: 東亞地區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中之重。 歐洲有北約在那裡,中東地區這個“爛攤子”美國怎麼做也做不好了,基本處於放棄狀態。而現在世界地緣政治的發展中心在東亞,美國絕不會放棄。美國啟動“重返亞太”戰略後,越來越不是一個“大西洋國家”了,越來越成為一個“太平洋國家”,而中國也是亞太國家,所以現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是一個中國的“大考”,中國一定要通過這一“大考”。

中國在崛起,而美國在相對衰落,這一態勢不會改變,美國會繼續衰落下去。中國在南海、東海問題上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而美國是為了其他國家的直接利益而戰,以維護其霸權地位,這會耗費美國很大精力,因此美國會衰落得更快。中國要理性一點,要在南海問題上把美國拖住。一個國家衰落並不是因為外在因素,而是是內部的原因,美國和日本都面臨很嚴峻的內政問題,為了轉移矛盾焦點在其他地區“虛張聲勢”,這樣的國家肯定會衰落。

因此,外交不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基礎,內政才是崛起的基礎。中國把國內經濟發展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美國《僑報》:面對美國的“圍堵”,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鄭永年:中美關係是現在國際關係的兩個支架。兩國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不是對立關係。中國和美國的雙邊關係發展良好,中國可以和美國在國際層面的合作加大,比如經貿、氣候、環保、防止核擴散等領域,兩國間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而針對第三國的問題,中國要處理好與韓國、日本和台灣地方當局的關係,在處理這些關係時要考慮到美國在背後的推動因素。比如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導彈防禦系統,韓國有一股親美勢力支援部署導彈系統,而韓國也有一股反美勢力對此不支持。韓國和中國經濟關係如此緊密,因此,中國對韓國關係要做到“獎懲分明”。

應對日本,僅僅“口誅筆伐”沒用,中國要全盤考慮應對措施,要運用經濟手段、外交手段、軍事壓力相互配合,中國要對日本構成強大的軍事壓力。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也可以調整。中國不會和俄羅斯成為同盟,但在面臨更多的挑戰時,雙方可以協調做得更多。中國可以和俄羅斯協調,對日本構成強大的軍事壓力,遏制日本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