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说要强买TikTok,福克斯马上翻出3个月前旧闻,美国网友开吵了……

text

特朗普强买TikTok之际,美国福克斯新闻于当地时间8月3日报道了3个月前发生的一桩旧闻,引发美国网友讨论。

特朗普(资料图)

福克斯新闻8月3日报道说, 新泽西州一名18岁的少年 “为在TikTok上出名”,故意挑起争执,于今年5月用刀捅死了他的邻居。 报道引起了有关TikTok安全问题的反思,有网友随即对该平台提出批评。而与此同时,福克斯此时“炒”旧闻也让一些网友不满,他们猜测说:福克斯正尽其所能让TikTok看起来糟糕。

福克斯最新报道:律师称,一名新泽西州少年被控用刀捅死邻居,目的是为在TikTok上出名

故事发生在5月。福克斯援引检察官表述称,18岁的扎卡里·莱瑟姆(Zachary Latham)在与其邻居威廉·达勒姆(William Durham Sr.)的家人长期不和后,捅死了51岁的达勒姆。

福克斯先是专门引述新泽西州数字新闻网站“NJ.com”上周日(8月2日)的报道说,达勒姆一家的律师声称,为了拍TikTok,莱瑟姆与达勒姆起过多次冲突,还将达勒姆家人引诱到其家中。据报道,莱瑟姆拍摄的一则冲突视频流量甚至超过300万。

18岁的扎卡里·莱瑟姆

福克斯还随即继续展开说明,这个年轻的TikTok粉丝都拍了哪些“值得一提”的视频:今年4月,莱瑟姆拍摄了一段自己被达勒姆妻子凯瑟琳(Catherine)质问的视频。在视频中,莱瑟姆还反复称呼她为“凯伦”( Karen)。

莱瑟姆在拍摄的视频中称呼达勒姆的妻子为“凯伦”,引起她不满

在另一则视频中,达勒姆21岁的儿子威廉在莱瑟姆开车经过时试图打开车门。在视频中能听到莱瑟姆对威廉说:“我拿了一把刀,哥们。”视频还配有文字:“凯伦的儿子发现视频在网上疯传,就试图把我从车里拽出来。”

达勒姆家的律师还称,在一段现已删除的短视频中,可以看到莱瑟姆拿着一把枪说:“这就是你对待邻居的方式。”

据称,莱瑟姆有次骑车时突然奔着达勒姆另一个17岁的儿子而去,还撞到了凯伦。随后,达勒姆夫妇去到莱瑟姆家质问他。

就莱瑟姆的言行,律师称,达勒姆一家曾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但被告知因防疫封锁禁令法院关门而无法采取措施。

最后,血案发生了。

福克斯又援引“NJ.com”报道说,达勒姆在被捅了数刀之后死亡。而莱瑟姆声称自己行为是出于“自卫”。

达勒姆 图源:“NJ.com”

达勒姆家律师说,莱瑟姆的妻子萨拉还录下了这段致命视频,“因为她和莱瑟姆有意将这些视频发布到TikTok上,成为TikTok上的网红。”

报道说,达勒姆家律师正寻求将莱瑟姆的罪名从严重过失杀人和人身攻击升级为一级谋杀。他们还要求撤销针对达勒姆家人的非法入侵和人身攻击指控。

在TikTok因遭美国政府强压之际,这则3个月前的新闻经福克斯的报道再次引发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在这一敏感时刻报道旧闻的意图也引发了网友的猜测。

不少网友批评达勒姆的做法,也借此批评TikTok平台。

名为“GOPRepublic”(共和党)的网友批评莱瑟姆说,“我希望他们把他当作成年人来管教。这显然是谋杀,是有预谋的。考虑到还有无数孩子为他加油助威。这很可能是由民主党提出的。”

网友“ritchieg21”则指责TikTok:“任何允许孩子玩TikTok的父母都应该以摧残儿童为由让孩子远离它。他们可能会因自己发在上面的东西毁了自己的未来。”

也有人表示, 问题出在如今发达的社交媒体而非某个特定的应用软件上。

“现在的孩子真是一团糟。社交媒体毁了他们。我们过去常常整天骑自行车、做运动。我们爬树,玩得很开心。我们那时都没有电子游戏或手机,也没有社交媒体。”

此外,福克斯报道这则旧闻的意图也引发网友猜测。↓

有人在新闻下评论:“这故事都发生仨月了,现在成了头条新闻。”留言后还配有一个“扶额”的表情。

还有人更直白:“呃……‘《纽约邮报》曾报道说,莱瑟姆在5月20日下次出庭前仍是自由的。’这文章都多久了?他们说的可不是2021年的5月20日。自从指责中国以来,福克斯正尽其所能试图让TikTik(这里应为TikTok)看起来很糟糕。任何媒体都不应该这样做。这恐怕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为什么出名的原因。”

“只是美国平常的一天”

在威胁“封禁TikTok”后,特朗普8月2日表示,微软或其他美国公司须在9月15日前收购TikTok。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又赤裸裸恐吓说, TikTok必须要在9月15日之前卖给美国,否则必须关门,而且相当一部分交易的钱要交给美国财政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3日表示, 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对有关企业作“有罪推定”并发出威胁,这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暴露了美方所谓维护公平、自由的虚伪性和典型的双重标准 ,也违反了世贸组织开放、透明、非歧视原则,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来源:环球网/张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