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發銀行:2014年GDP增速在7.4%左右 CPI漲2.1%

财经网

text

【亞太日報訊】過去5年,房地產投資年均增長22%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1.5個百分點左右。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量價齊跌的調整已經開始,相應的房地產投資出現明顯下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相信在“新常態下將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初步預計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5%,重回政策目標,全年GDP增速在7.4%左右。

三季度經濟增速

有所放緩整體向好

整體經濟“憂中帶喜、穩中向好。我國經濟在二季度企穩回升後再次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尤其在8月份,工業、投資、消費等資料均出現回落,引發不少外媒“唱空中國。我們研判,雖然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結構性指標明顯改善,整體上仍呈現“憂中帶喜、穩中向好的態勢。

增速小幅回落,但仍處於合理區間。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7.4%,其中,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7.4%、7.5%和7.3%。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有一定的去年高基數的原因,從環比看,三季度GDP季調環比折年率約為7.8%,仍然處於合理區間。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46.7%,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二是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48.5%,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高7個百分點;三是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2.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縮小0.05個百分點;四是區域結構繼續改善。中西部各項經濟增長指標快於東部地區,地區間發展差距在縮小、協調性在增強;五是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6%。

物價水平穩中趨降,就業形勢穩定。前三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其中9月份上漲 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跌1.6%,已連續31個月下跌;商品房價格同比下降0.3%,上年同期為上漲8.6%。服務業發展較快,單位GDP吸納就業的能力增強,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

“新常態下仍具備

保持穩定增長的基本條件

儘管三季度我國的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出現了波動,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短期經濟的波動並不代表中長期的發展方向。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仍能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迴旋餘地,仍具備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制度紅利。2015年將是全面改革“推進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未來改革路線圖、時間表做出了全面部署,在財政、金融、行政、價格、城鎮化等領域改革步伐加快,這將極大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調動企業尤其是民營經濟積極性,釋放制度改革紅利。

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將會釋放經濟增長新的動力。作為我國現階段一個權重極高、綜合性極強、產業間關聯效應最為明顯、生產要素最為集中集聚發揮作用的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大的潛在增長點。新型城鎮化將會使得更多農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促進消費,並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以及服務業發展等領域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將會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重要動力。

三是區域差距使得我國經濟迴旋餘地較大。我國是一個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經濟差異、差距都比較大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使城市和沿海地區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在農村和內地獲得新的優勢,進而使一些產業、產品的生命週期得以延長,這種跨區域的產業梯度轉移和推進效應在大國會產生新的生產力,使我國經濟有巨大的迴旋餘地。

四是我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經過30年多年的發展,我國物質技術基礎日益增強,產業體系完整,國民儲蓄率即便出現回落,仍顯著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水準,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具有資金、勞動、科技等生產要素組合的綜合優勢。

五是宏觀調控水準不斷提高,宏觀政策仍具備運用空間。我國的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健全,既應對過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也應對過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和通貨緊縮,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調控能力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明顯提高。儘管財政金融風險增大,但總體上看,我國財政政策仍具備較大的空間,國家資產負債總體安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餘額均處於安全線內。銀行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較高,有足夠多調節流動性的手段和工具。

經濟運行中五方面風險須高度警惕

一是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週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房地產行業總量大、產業鏈條長、涉及範圍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過去5年,房地產投資年均增長22%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1.5個百分點左右。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量價齊跌的調整已經開始,相應的房地產投資出現明顯下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二是產能過剩的局面尚未改變。我國製造業過剩產能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截至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已經連續31個月下降,已經追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連續31個月負增長的記錄,並將繼續下跌一段時間。與亞洲金融危機時不同,當時是包括居民消費價格在內的價格全面下降,本次只是工業品價格下跌,這表明我國產能過剩不是需求不足引發的,更多地是體制機制改革滯後的結果。大量資源固化於產能過剩行業,抑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發展。

三是地方性債務負擔增加。經過幾年的大量舉債,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與此同時,在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放緩的情況下,要穩定經濟增長就只有增加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這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公司繼續向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融資,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和財政風險,一方面由於相當部分新增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而影響了其他行業的資金供給。

四是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產能過剩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缺乏利率彈性的部門的巨大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房地產市場回檔和部分理財產品違約風險上升,導致金融機構和企業流動性偏好提高;銀行理財產品、電子金融等金融產品及影子銀行等市場化融資管道分流了部分資金。金融資本“避實就虛,貨幣市場短期利率水準降低不能有效傳導到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民營投資意願與中小企業生產活動。

五是財政金融風險加大。與房地產調整、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相關的金融產品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實體經濟的問題開始向財政金融領域傳導。融資難融資貴也導致部分地區非法融資現象抬頭,個別地區還十分嚴重。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

四季度經濟有望逐步企穩通脹保持低位

儘管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較大下行壓力,但9月份經濟指標已經逐步出現企穩跡象,隨著我國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相信在“新常態下將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此外,去年四季度較低的基數也將有利於增速的回升。初步預計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5%,重回政策目標,全年GDP增速在7.4%左右。

具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繼續下滑。房地產投資預計將在“去庫存壓力下持續低迷;製造業投資將受內需不振拖累;基建投資增速將面臨去年高基數的影響;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5%。

社會消費名義增速基本穩定。房地產相關行業消費增速仍將放緩,社會消費名義增速受內需疲軟將下小幅下降,但通脹回落帶來的收入效應將有助於消費增速企穩,預計全年名義消費增速將保持在12.0%。

CPI同比漲幅仍保持低位。翹尾效應逐步減弱,農產品供應旺季即將來臨,食品價格下行將使四季度CPI保持低位,預計11、12月將有所回升。全年CPI將同比增長2.1%,PPI同比下降1.7%。

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手段

以“生態、“民生為動力

儘管三季度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出現了波動,但短期經濟的波動不應對中長期經濟改革產生影響,當前仍應保持宏觀調控的定力,繼續通過“定向調控、精准發力,在經濟“新常態下以改革激發市場內在活力。

首先,以“改革、開放、創新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是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在經濟“新常態下,改革政策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激發市場活力。要在以往的行政領域中,引入PPP原理,發揮市場的作用;要在以往半市場化,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領域中引入市場力量,例如在運輸、能源等國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對企業的市場約束;要在減輕現有市場主體負擔的同時,積極培育新的市場主體,整體性擴大市場容量,例如,不斷推出各種稅費減免,簡化行政註冊審批流程,引導更多的人選擇創業,激發小微企業活力。

二是以開放拓展市場空間。“開放是雙向的開放,既是積極向民資、外資開放國內市場,也是努力爭取海外市場對中國企業市場開放,只有雙向的開放才能最大限度拓展市場空間,形成良性競爭。

三是以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從近期的經濟資料可以看出,要素驅動的傳統行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正在不斷下降,以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勢在必行。“創新既包括制度創新,也包括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源泉在於制度,制度創新的動力在於改革。習近平主席在中科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其次,以“生態、“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將“生態、“民生的改善,生活品質和環境品質的提升,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將新技術引入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要形成排放低碳、能量迴圈、資源再生,產出高效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改造傳統產業,使生態產業滲透到各行各業,使傳統產業經過生態高新技術的洗禮後脫胎換骨,由此使生態高新技術產業群迅猛發展,並逐漸成為主導產業。

通過開放促進民生領域發展。在合理監管的前提下,適度開放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市場,吸進民資及外資進入。堅持保障房、商品房雙軌統籌下“住有所居,商品房由市場調節,在保障房方面,由政府負責規劃組織生產建設,重點需加快棚戶區的改造。

最後,更加關注“經濟發展品質和“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全球化時代,未來中國應從多年來的比較關注經濟增長的總量、產能和增速,更多地轉向關注提升中國經濟的品質和在全球的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未來實現“強國富民之關鍵。要將“國際競爭力作為衡量我國經濟綜合實力的“新視角和“新尺規;將提升國際競爭力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和保持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命力。(執筆人:黃劍輝、王閣、應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