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从这里出征留下“党的根脉”
法治日报记者在上海探访党的百年足迹(上)
开栏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
1月19日起,法治日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刊发法治日报记者深入实地探访党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发回的报道,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业绩,深入宣传英雄人物和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敬请关注。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实习生 张海燕
近日,为纪念建党一百周年,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联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兵哥说党史”活动。图为兵哥党史讲解员正在给游客讲解中共一大历史。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摄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里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党的历史上诸多重大标志性事件、重要政治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和开展,应该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重要见证地之一。
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新年伊始,《法治日报》记者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出发,探访那些隐藏在上海大街小巷里的党的足迹。
星星之火
“大家请看,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被印刷成了《共党产宣言》,虽然标题印错了,但这本售价大洋1角的小册子一经上市,依然被抢购一空。”
站在《共产党宣言》原本展示柜前,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的兵哥党史讲解员陈伉向记者讲述了这个不为人知的党史故事——卖脱销的小册子。
据了解,为了纪念建党一百周年,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联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兵哥说党史”活动,一大批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被发掘,并以现场讲解和短视频的方式广为传播。
在陈伉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兴业路76号,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在繁华的现代化都市中,更显得庄严肃穆。而一百年前,这里叫望志路106号。
1921年7月,十几名中共党员在这里连续召开了5天的会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成立中国共产党。
然而在第6天,突然有一个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有着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国际代表马林心生警觉,敌人派探子来了。为了安全起见,李达的夫人王会晤提议到老家嘉兴南湖,以游客的身份继续开会,于是就有了广为人知的“嘉兴红船”的故事。
如今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这个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当年会议场景复原布置。
“一场会议,两个地点,第一批中共党员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夹缝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陈伉说。
从兴业路出来,记者又来到了位于静安区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这里珍藏的一本铅印小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本32开的小册子最后十页收录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章程。它的诞生,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终完成,党的事业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站在中共二大会址党章集锦墙前,这些不同年份不同版本的党章似乎正在向游客无声叙述党的百年征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并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放上海
“1949年5月27日的清晨,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响了一夜的枪声终于停了,一些胆子大一点的市民陆续走出家门,看到马路两边湿漉漉的水泥地上,躺满了身穿黄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
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里,《战上海》一书作者、著名军史学家刘统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上海解放的历史细节。
记者所在的交谊楼,正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
随着抗战爆发,沪西租界成了“孤岛”,当时的交谊楼属于圣约翰大学校址,中共地下党圣约翰总支部在“孤岛”上空传播红色声音,交谊楼便是党总支部开展工作的根据地。也正是这个原因,陈毅选择此处为第一宿营地。
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从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再与华东局其他领导同志乘坐吉普车来到交谊楼,在二楼交谊厅直接打地铺休息。第二天上午,他乘车到苏州河南岸市区视察,下午又回到交谊室与邓小平同志会面,后领导接管上海的工作。
进城前,陈毅严格强调了两点:一是市区作战不许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人民解放军严格遵守军令,在解放上海时尽量不使用火炮和炸药,并为此付出了伤亡3万余人的巨大代价。
“整座城市依然保持灯火通明,电话畅通,煤气、自来水正常供应,市内公共交通车辆正常行驶,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上,创造了城市攻坚战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刘统说。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解放军以秋毫不犯的作风,给了这个饱受战争灾难的城市和忐忑不安的人们一个美好的希望。
历史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亲手缔造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当之无愧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他们不怕牺牲、奋勇前进,在忠实履行不同阶段历史使命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缔造传奇
浦东大道141号,31年前这里是一幢极为普通且破旧的小楼,然而从1990年初至2000年的近10年间,这里却一直是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工作地点,是当时最为繁忙的浦东开发开放的“前线指挥部”。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浦东开发陈列馆,当年的办公室原貌依然展示于此,陈列馆的导览员向记者讲述了141号选址的一段故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时隔六日,时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夏克强接到了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三天之内落实浦东开发办的办公地点。
在多处寻觅后,浦东大道旁这幢墙壁斑驳的小楼引起大家注意,尽管楼房破旧,但地段、位置都不错,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浦东开发办”就设于此处。
修补后的小楼尽管依旧简陋,但也具备了对外办公的条件,为新址选择一个体现浦东开发精神的门牌号码成了一件大事。在经过密集的讨论后,现场一位同志说:“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何不用‘一是一’的谐音,定为浦东大道141号?”
“141号的确立,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简朴的设施陈列,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守。”当年参与浦东开发的一位领导在日后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90年5月3日,浦东大道141号举行挂牌仪式,浦东开发就此拉开序幕,上海从中国改革的“后卫”,冲到了改革的前沿,抓住了20世纪最后十年的历史机遇,打出了一张张让世界惊叹的王牌。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历史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创造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奇迹。
记者手记
历史总是无言,老建筑却会说话。走进党史旧址,追随前辈足迹,百年来的坎坷与艰辛如在眼前,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离不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回首百年,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