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28日電題:中國紅色政權發源地扶貧脫困走出新路徑
新華社記者張卉
鐘群
沈洋
當前正值贛南的汛期,和往年不一樣,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農民胡世瑞終於可以安然入睡了,因為去年他家告別了住了一輩子的土坯坊,搬進了嶄新牢固的樓房。
土坯房最怕雨,今年65歲的胡世瑞曾先後經歷了4次倒房。最嚴重的一回發生在1985年。那年春夏之交,大雨不斷。一個雨夜,胡世瑞和家人還在熟睡,一面墻突然倒了下來,家裏四張床被打壞了三張,最小的女兒被埋在了墻下。
在鄰居們的幫助下,小女兒快速被救出,因搶救及時沒有大礙。說起這段心有餘悸的往事,胡世瑞仍然嘆氣連連。
同樣在興國縣埠頭鄉,59歲的楊學生曾經一家六口擠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裏生活:老兩口和孫子擠一間屋,兒子兒媳擠一間,小女兒只能爬梯子到由木板搭成的隔層上睡。兒子結婚八年,湖北的親家從沒來家作過客。
在整個贛州,同樣境況的人還有許多。地處江西南部的贛州常被稱為贛南,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轄區有“共和國搖籃”瑞金、“長征出發集結地”於都以及產生過56位將軍的興國。僅在興國縣,光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
由於戰爭創傷、自然地理等多種原因,這個為新中國誕生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地區卻發展滯後,民生問題突出、貧困現象普遍。
2012年初,贛州市仍有69.5萬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有223.8萬人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7.1萬戶用不上電。貧窮也導致了男人娶妻難,小孩上學難,整體看病難等社會問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中國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貧窮的革命老區沒有被遺忘。
2012年6月28日出臺的《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15年,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和在制約發展的薄弱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20年,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
《若干意見》實施兩年來,得益於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在贛南大地上,土坯房改造、通電通路通水、低電壓改造等民生問題一項一項得到解決。
2012年底,胡世瑞和楊學生所在的埠頭鄉開始建設“銘恩新村”,集中安置這個鄉的309戶危舊土坯房改造戶。去年第一期完工,45戶土坯房改造戶搬進了磚砌的兩層半新樓房。放眼望去,各家小樓白墻琉璃瓦,整齊、乾淨、漂亮,有著小城鎮的模樣。
符合安置條件的胡世瑞和楊學生都住進了銘恩新村。面積220多平方米的樓房價格不過15萬出頭,而且還有政府補貼2萬、銀行低息貸款5萬。這樣的價格,即便在農村地區也算是“大大的便宜”。
住進新房後,2014年春節,楊學生特意邀請遠在湖北的親家到他家過年。因為住宿條件的改善,原本在廣東打工的兒子、兒媳今年也回了家,而且在家裏開起了小服裝加工作坊。
銘恩新村裏還建設了公共廣場、幼兒園等配套設施。每到太陽落山,廣場上聚集著從村裏各處走來的男女老少,或跳廣場舞、或聊天,享受愜意的閒暇時光。
據統計,贛州兩年來已經完成了40餘萬戶危舊土坯房改造;184萬農民喝上安全水;7.1萬戶不通電山區居民全部用上了電。越來越多的“銘恩新村”正在贛南大地出現。
在“輸血”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國家也在提高贛州自身的“造血”能力。
2012年以來,國家先後批復瑞金、龍南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贛州綜合保稅區、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等平臺。贛州利用這些平臺積極招商引資,成功簽約項目176個,簽約內資2132.3億元,外資15.58億美元。
此外,贛南在傳統強項稀土和鎢礦產業、臍橙、蔬菜等農業產業繼續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新型產業、金融、旅遊等服務業的發展。2013年,贛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6000元大關,增速由江西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創近9年來新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