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关于画家的文学佳作

亚太日报

text

要写一本与艺术有关的书,关键在于再现画家看世界的方式:包括想象他们眼中的世界,以及他们用手中的笔去呈现这个世界的方式;还包括设身处地体会执笔作画时那种悬而未决的心情(也许还会附带焦虑不安、高度紧张、极度兴奋等情绪)。无论一部文学作品里的画家形象是否取材自真人,这类作品通常都不会用过多笔墨描写画家的作品,而是会把重点放在对“画画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这个问题的探讨上,作者似乎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

这类作品多少都会提及个中人物对完美的追求——比如巴尔扎克的《不为人知的杰作》(Le Chef d'Oeuvre)以及爱弥尔·左拉(Émile Zola)的《他的杰作》(L'Oeuvre)——但他们的追求通常以失败告终。这些画家或内向孤僻,或作恶多端,或与社会格格不入,或完全平平无奇,泯然众人,但其共同点是,他们都有着一项过人的天赋,令他们独具魅力(当然,这是对作者而言),这天赋可能会毁了他们,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救赎、希望,和欢喜。

写作与画画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与时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一样,都具备跨越时空,流传千古的潜力,比其作者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我的新书《御用画家》(Painter to the King)讲述了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维拉斯凯斯(Velázquez)的故事,当时他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御用画家。我在书中重点提到了三个时间点:他作画的瞬间、他长达40年的画家生涯,以及从他开始在宫廷供职算起的400年后的现在。维拉斯凯斯所侍奉的王朝早已灭亡,但当你面对他的画作时——你会发现它栩栩如生、细致精妙,艺术家对画笔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仿佛画中的那些王公贵族就站在你的眼前。

1.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著

书中,画家丽莉·布瑞斯科(Lily Briscoe)在假期来到拉姆齐(Ramsay)一家的海边别墅里度夏,并很快“爱上了他们所有人”。她喜欢画画,但却一直受到他人的质疑和外界的干扰。由于无法实现从现实到艺术的转变,她迟迟无法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她从没有放弃过,而是勇敢地继续尝试,“对自己说:‘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每当我想起由创造性的努力所带来的满足时,我就会想起她。丽莉最终受到启示、放下困扰,完成了拉姆齐太太的肖像画,并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我终于画出了自己的风景”。

2. 《财星高照》(The Horse's Mouth),乔伊斯·卡瑞(Joyce Cary)著

67岁的主人公Gulley Jimson刚出狱不久,他一贫如洗,麻烦不断,通过小偷小摸维持生活。他是个无比自私而冷酷无情的人。画画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在乎的东西,各种绘画工具堆满了他那本就狭小破败的住所,为了绘画他不惜付出一切。卡瑞的这部作品情感充沛、情节零碎,时而让人顿感生活艰难,时而又让人会心一笑。

3. 《承认》(The Recognitions),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著

这部小说三部曲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对画家、评论家、抄袭者的刻画,以及对各种失败、骗局、诡计的描写与揭露。书中的主人公名叫Wyatt Gwyon,他的“职业”就是凭借自己的绘画功底伪造15世纪的北部名家画作,不巧的是,在其中一次与艺术商人的交涉中,他陷入了一个浮士德式骗局。Wyatt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他“对个人隐私吹毛求疵的追求”把所有人锁在了自己心门之外。而当Wyatt开口时,他便说出了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东西:“你知道这里的视角是什么吗?——什么视角都没有。根本毫无视角这个概念可言,就像摄像头一样,我们通过摄像头看世界,却称之为现实主义……”

安托内罗·达·梅西那于1475年的画作《Il Condottiere》,佩雷克在《男子肖像》中提到了它。

4. 《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原作为法语],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著

本书的主人公Gaspard Winckler厌倦了自己做了12年的工作,决定抛下事业,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伪造意大利著名画家安托内罗·达·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的作品。由于始终无法伪造出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画作,Winckler开始酗酒,甚至走上了谋杀的道路。他变得疯疯癫癫、心如死灰,后来他被困地窖,为了逃亡竟打算用凿子挖出一条通道来。

5. 《真正的骗子》(The True Deceiver)[原作为芬兰语],托夫·杨森(Tove Jansson)著

每个春天,Anna Aemelin都会穿过自己家后面的茂密树林,在积雪的林地上画水彩画,画好之后,她就慢慢等待积雪消融。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宁静而令人不安的故事,故事展现了人的肉眼所见与事物本质之间的矛盾,以及欺骗、残酷与善良的交锋。

6. 《逆光照片:仿皮埃尔·波纳尔的三联画》(Contre-Jour: A Triptych After Pierre Bonnard),加布里·约斯泊维齐(Gabriel Josipovici)著

“只需要一个人,或是一个房间,就足够让100位画家忙上100年了。”波纳尔(Bonnard)就自己的作品发表了如是看法。但如果你就是那个人,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波纳尔是一名伟大的法国后现代主义画家,与妻子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他在家中的各个房间里为妻子画过数不清的画像,其中画得最多的是妻子的入浴图,因为她特别喜欢泡澡。这本书记述的就是由波纳尔的妻子和女儿讲述的故事。妻子虽身为波纳尔的画中女神,却丝毫没有感受过快乐,而他们的女儿则屡遭忽视,三人的生活沉闷不乐。我在20年前就获得了这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我发现书页有不少的水渍,看来我在读它时也正巧在泡澡呢。

皮埃尔·波纳尔于1937-1939年间的画作《Big Bathtub (Nude)》

7. 《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原作为匈牙利语],拉斯洛·克劳斯瑙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著

在本书的一个章节里,我们可以读到14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家菲利皮诺·利皮(Filippino Lippi)向波提切利(Botticelli)拜师学艺的情节:当时的利皮聪明谨慎、从容不迫,他非常善于观察,分析总能一针见血。他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个谜团:以圣经中的“废后”为主角的《瓦实提》究竟是谁画的?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画中人的美貌都会久远流传。克劳斯瑙霍尔凯在写作中特别喜欢使用长句子,相信当你读到一句话的末尾时,一定会长长地舒一口气。

8. 《如何做到二者兼备》(How to Be Both),阿莉·史密斯(Ali Smith)著

作者史密斯对文学和艺术领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她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与之有关,而且都十分有意思。在《如何做到二者兼备》中,史密斯创造性地使用了二度叙事的模式,读者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一起)开始阅读,探索故事的情节发展。书中,一位不知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Francesco del Cossa被一个悲伤的女孩从自己的来世拽到了她的世界。在追随女孩的过程中,我们的画家逐渐忆起了自己前世的生活和作品,这些记忆让他充满了感触。他在欣喜的沉思中顿悟,艺术的意义和力量原在于抚慰人心、联系情感。如果你在伦敦,请去国家美术馆看看Francesco del Cossa的画作《Saint Vincent Ferrer》——Del Cossa会感谢你的。

9. 《猝死》(Sudden Death)[原文为西班牙语],阿尔瓦罗·恩里克(Álvaro Enrigue)著

这是一本狂放而生气勃勃的书,书里的时间线横跨数十年,空间上则跨越了几个大洲,书中的人物也多种多样,有红衣主教,有公爵,还有西班牙征服者(译者注:指在16至17世纪征服了新大陆广阔土地的西班牙军人和探险家)。这些人因为两个宿醉的人之间的一场网球赛被聚集到一起。这两人分别是西班牙诗人Francisco de Quevedo,和我们的主人公,来自意大利伦巴第的画家米开朗基罗。恩里克笔下的画家是一个堕落、好色、喜怒无常的下层人——当然——他也是个天才:“米开朗基罗之于美术,相当于伽利略之于物理学:看完第二眼,就能说出整个原理……”

10.《素食主义者》(The Vegetarian)[原文为韩语],韩江(Han Kang)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晦涩而令人不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妹夫——一名录像艺术家,他一直梦想着能用植物来画人物肖像,并渴望把这个梦变成现实。这本书包含了致幻、色情、惊悚等元素,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在于读者对未知的恐惧和书中营造出的晦暗不清的气氛。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