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周潼潼、陳寂、王昕)伊拉克人阿裏的餐廳剛開張十多天,已有不少回頭客。在廣州市越秀區小北地鐵站外,包括阿裏的餐廳在內的多家中東餐廳、穆斯林超市等,構成了聚居於此的中東阿拉伯人的生活圈,也和廣州市民的生活形成了交集。
不僅在廣州,近年來,北京、浙江義烏、寧夏銀川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街頭開始出現阿拉伯人的面孔。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曾經成為連接中阿人民友誼的紐帶,是中阿共同的歷史基因。如今,“一帶一路”成為當代阿中互利合作與共同發展之路,給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
自200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立後的十年間,經由政治、經貿合作到文化教育藝術等交往,不難發現,阿拉伯元素深入中國,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豐富起來。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天開幕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所說,中阿關係的快速發展把雙方普通人的命運更緊密連接在一起。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義烏市,一位約旦商人開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廳,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義烏,收穫了事業的成功,最終和一位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紮在了中國。
在廣州,到阿裏餐廳的顧客大多是會講阿拉伯語、與阿拉伯打交道的中國人。來自四川的穆斯林女孩伊曼,在廣州做阿拉伯語翻譯工作,這一帶的中東餐廳,伊曼幾乎每一家都吃過,她說“穆斯林的飯菜都是相通的,阿拉伯餐我們也吃得習慣。”
中國的進口石油產品有將近一半來自阿拉伯國家。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達1.33億噸,佔中國總進口量的47.2%。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地,中阿亦是彼此最大的原油供應地和消費市場。
雙邊貿易的發達惠及中國的外貿商人。江西商人王華軍讀不懂阿拉伯語,但這不妨礙他有許多阿拉伯顧客,他的廣告燈箱店在廣州開業已有三年時間。他說,在顧客當中阿拉伯人很容易辨認,“說話快,而且很精明,要求也高。”
商貿、文化交流的密切令阿拉伯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十年來,中國設立阿拉伯語專業的高校從不到十所增加至三四十所,在甘肅、寧夏等地,阿拉伯語職業技能培訓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而據國家漢辦網站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在8個阿拉伯國家開設11所孔子學院,2個孔子課堂。
與此相應,中國從事阿拉伯語翻譯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廣交會、義烏國際商品博覽會等外貿展會上阿語翻譯的身影愈發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廣東和浙江沿海發達地區從事阿語翻譯工作的寧夏籍回族人就達到3000多名。
在阿拉伯國家日常生活必需的女士面紗、穆斯林長袍等服飾,有很大一部分產自中國。有數據顯示,在擁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伊斯蘭國家中,每十頂穆斯林白帽有七頂來自中國企業。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間的航線也越來越多,包括北京、廣州、銀川等地飛往蘇丹喀土穆、埃及開羅等多個阿拉伯國家的直達或轉機航線。而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也開始發展對華業務,阿聯酋航空、卡塔爾航空等服務品質上乘的航空公司,成為不少中國公民出境的首選。
以往小眾冷門的阿拉伯國家旅遊近年也開始熱絡起來。截至2010年,已有11個阿盟國家成為中國公民的旅遊目的地國。越來越多的中國旅行公司開闢了前往阿聯酋迪拜、阿布扎比等地的購物、奢華遊。
很多在中國的阿拉伯人變成了“中國通”。王華軍說,好多在廣州的阿拉伯人不僅漢語說得好,“廣東話說得比我們都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