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古城遺址首次發現唐末至宋初寺廟遺址

text

新華社太原5月25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在對晉陽古城進行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一處唐末至宋初的寺廟遺址,不僅對研究晉陽古城城市佈局、唐代建築等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證明晉陽城被火燒水灌後依舊有很多居民頻繁活動。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太原市晉源區,始建於春秋晚期,毀於宋太平興國四年,連續使用近1500年。晉陽古城大遺址總面積200餘平方公里,由城池區遺址、墓葬區遺址和宗教祭祀區遺址三部分組成。2001年晉陽古城遺址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又獲得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據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韓炳華介紹,此次發現的寺廟遺址始建於唐末,毀於五代宋初,經歷兩次重建,整體佈局較為完整。地上裸露出的寺院紅墻經過千年侵蝕依舊清晰可見。

韓炳華說,此次考古發現了寺廟的正殿、西廂房和東廂房,其中正殿建築於臺明之上,根據柱礎位置和排列規律判斷,正殿面闊3間,進深2間,殿前有檐廊。整個寺廟設南北中軸線,正殿位於中軸線北端,東西廂房左右對稱。

“山西是古建大省,這次寺廟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建築構件尺寸、樣式、工藝等提供了參考。”韓炳華說,此外,在未進行考古發掘前,晉陽古城一直被認為沒有被現代城市疊壓破壞,但事實證明,晉陽古城火燒水灌後從宋代到現在有居民在上面頻繁活動,甚至在金代還曾有部隊駐紮,因此,唐代及唐代以前城市的基址遭受到嚴重破壞。

據了解,從2012年至今,考古隊重點對晉陽古城西部地區進行調查、勘探和局部試掘,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城墻遺址,揭示了西南城墻從漢晉至唐經過了三次大的營建、擴建和修補過程,發現戰國、北朝、隋唐、五代、金元、明清時期灰坑、窯址、建築基址、墓葬等各類遺跡30餘處,出土大量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構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