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6月26日電記者手記:對中國感情深厚的新西蘭老人
新華社記者宿亮
驅車穿越新西蘭南島最大城市克賴斯特徹奇,道路兩邊金黃色的樹葉在夕陽中顯得平靜安寧。在南郊波特山路轉彎處的一個角落,一棟紅黑相間的小樓在披著晚霞的山下顯得格外優雅。
走進比爾·維爾莫特教授的家,撲面而來的是各色中國元素。幾幅中國國畫描繪著桂林山水、峨眉金頂,一幅精美的刺繡勾畫著中式花鳥,幾隻中國青花茶杯擺在粗木桌子上,走廊盡頭挂著孔子的畫像。
女主人戴安娜·麥迪甘端上一杯茶水,驕傲地告訴記者這是“中國茶”。丈夫在身旁連忙用中文補充說:“青茶(習稱烏龍茶)。”
維爾莫特已經82歲了,精神矍鑠。他熱情地從書房中找出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為“柬埔寨華人社區研究”。他微笑著告訴記者,80多年的人生就像這間屋子一樣,充滿了“中國元素”。
維爾莫特是新西蘭著名海外華人研究專家、坎特伯雷大學社會學終身教授,曾於1989年至1994年、1997年至2002年兩度出任新中友好協會主席,曾榮獲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寒暄落座後,記者聊起在中國生活了60年的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維爾莫特露出燦爛的笑容:“我6歲時第一次見到艾黎,那時他已經40歲了,他曾經把我抱在腿上。不過,當我40年後第二次見他時,艾黎已經記不得這件事了。”
20世紀70年代後期,維爾莫特第二次見到艾黎後,他們保持通信聯繫,通過新中友好協會為中國提供了大量書籍、桌椅等教育物資。
擔任新中友協主席期間,維爾莫特多次為艾黎1942年親手創辦的甘肅省山丹培黎學校提供捐助,並派新西蘭志願者前往中國支教,邀請中國師生到新西蘭進修。
維爾莫特的妻子麥迪甘是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人,與丈夫一樣,對萬里之外的中國感情深厚。她積極參與新中友協“何明清紀念獎學金”的工作。何明清上世紀20年代抵達中國行醫,並在抗戰期間幫助中國軍隊在日佔區購買藥品。
事實上,維爾莫特還有一個中文名字:雲達忠。他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把中國看作故鄉。雲達忠的父親雲從龍是加拿大人,曾在四川教會大學華西協和大學任教。就是在四川的童年時代,雲達忠遇到大名鼎鼎的路易·艾黎。
童年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記憶,特別是日軍轟炸成都的景象讓雲達忠難以忘懷。“當時我們在成都郊區,隔著河看日軍轟炸城區,很焦心。”
維爾莫特17歲回加拿大,41歲移居新西蘭,一直從事海外華人研究為主的社會學研究。
他說,他高中畢業後在美國俄亥俄州一所大學學習,期間爆發朝鮮戰爭,對中國有深厚感情的雲達忠致信美國政府,批評西方國家侵略行為,遭到驅逐。此後,他一直希望回到“故鄉”中國,還曾在加拿大短暫就讀醫學院,因為他覺得“學醫對中國有幫助”。
回憶往事,他略顯激動。短短兩個小時的採訪難以涵蓋他一生的故事。老人去年中風,說中文的能力下降,但他的中國記憶並沒有因此淡忘。
離開這對夫婦紅黑相間的小樓時,南半球深秋的夜晚已經降臨。兩位老人向記者說明回城的方向,並相約第二天路易·艾黎紀念活動上再次相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