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德國極右翼勢力“歐洲愛國者抵制西方伊斯蘭化運動”的反對者在科隆舉行的大遊行上打出“歡迎難民不歡迎德國佬”的條幅。新華社/路透
【亞太日報訊】據解放日報報道,當地時間1月9日,千餘名右翼示威者在德國科隆市舉行大規模遊行,部分示威者高呼“默克爾必須下臺”,並在街頭投擲鞭炮和酒瓶。最終,防暴警察用高壓水槍驅散了這場由德國極右翼勢力“歐洲愛國者抵制西方伊斯蘭化運動”(Pegida)發起的遊行,並有多人遭逮捕。
同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她支持修改法律,以便降低驅逐難民出境的“門檻”。這是科隆大規模性侵案後,默克爾首次明確表態贊成修改相關法律。
科隆驚魂夜
當地時間1月5日,德國科隆市曝光了一起大規模性侵和搶劫案件。消息一出,整個德國甚至歐洲都感到震驚。受害女性表示,襲擊者多是“帶有北非或阿拉伯裔特征”。隨後,科隆警方確認性侵案嫌疑人中包含來自敘利亞的難民。
據德國媒體報道,科隆性侵事件對普通德國人帶來巨大陰影。不少當地女學生前往武器店詢問購買胡椒噴霧、電擊槍和報警器。
民意“向右轉”
就在去年12月31日,默克爾還在新年講話裏呼籲德國團結一致向難民伸出援手。然而,默克爾話音未落,科隆的大規模性侵便已上演。對於已經出現“右轉”的民意,這或許不是導火索,但可能是助推劑。
性侵案曝光之初,科隆警方還一度否認襲擊者與難民有關。但隨著事件真相不斷被挖掘,劇情出現反轉,科隆市警察局長也不得不黯然下臺。這也充分反映出德國官方對此類事件與難民問題相關聯的敏感和憂慮。
據德國警方統計,自2015年以來,至少發生了817起針對難民庇護所的襲擊事件,而在2014年,只發生了199起。Pegida等極端運動的壯大也從側面體現出民意“右轉”和排外情緒上升。其實,出於對二戰和納粹種族屠殺的反思,德國人對排外等行為的警惕性相當高。在難民危機初期,整個輿論也是一片樂善好施的祥和氛圍。
但是隨著難民大量湧入,治安形勢日益惡化,整個社會和輿論已出現一道深深的裂痕。從對難民政策的反思到不斷出現的街頭抗議,再到執政黨內部的爭論,雖然“轉變”的只是一部分人,但這種“轉變”已不可忽視。據統計,針對難民庇護所的襲擊中,有三分之二的實施者是當地無犯罪記錄的男性青年。
當然,也有較為理性的民眾。一位科隆婦女接受采訪時表示,她也擔心此類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仍希望人們不要輕易把所有難民都懷疑成罪犯。
融入是關鍵
事實上,不光是科隆,在漢堡、杜塞爾多夫等德國其他城市乃至瑞士、芬蘭等國,跨年夜裏也都發生了類似的性侵以及搶劫事件。這對歐洲內部如何應對洶湧而來的難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斯洛伐克總理菲喬宣布,未來拒收穆斯林難民。波蘭也表示將對申請避難者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與此同時,丹麥、瑞典等國也紛紛加強了本國的邊界管控。
在中東北非亂局未定的當下,今年依然會有大批難民抵達歐洲。加強審查和管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如何讓已經到達的難民融入當地社會,這恐怕更為迫切。
瑞典隆德大學政治學學者佩爾松就撰文指出,在瑞典,“幾乎所有的移民居住區裏,住戶都是緊閉窗簾,他們就像是住在一個個處於包圍圈中的小堡壘裏。”這種隔閡和對立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