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国内大循环”误解为自给自足自消化

新京报网

text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他特别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不仅使得国内的供给和需求遭受了严重冲击,还使得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暂时性的中断和重新调整的趋势。特别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没有因为疫情而低头,反而在个别国家的挑动下变本加厉。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就是在此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双循环”理念提出来后,某些人对于该理念的理解却出现了的偏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片面理解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句话,而忽略了后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个关键点——在他们的解读中,“内循环”就是自给自足自消化,不跟外部流通。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解偏差,主要的理由恐怕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导致的暂时性供应链中断,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时而抬头的现实。

毫无疑问,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仅是基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基于中国内需十分充足和潜力尤其巨大的基本国情做出的判断。

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与国际大循环相矛盾。事实上,两者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几乎与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贸易往来,2019年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31万亿元人民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无论是对外贸易的体量,还是吸引外资的规模,中国都处在世界最前列。

不仅如此,对外贸易还给我国提供了超过1亿个就业岗位,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其带来的诸多益处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而中国的发展也给全球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如今,中国的增长给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力量,同样为贸易各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财政收入和发展机会。

即便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迅速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大循环依然保持了基本的畅通——虽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干扰甚至破坏,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并未动摇。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虽然出现了同比3.2%的下降,但下降的幅度逐渐收窄。而上半年不少外资企业仍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达到320个。

事实充分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同样离不开中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坚持以我为主,掌握应对国内国际环境新变化的主动权;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坚持共同发展,加快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两者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给中国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也是加快国际经济新秩序尽快形成的重要战略举措。将其误读为拒绝对外开放、全靠自给自足,显然是理解偏了。

□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