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云南昭通彝良县人民医院150名医护人员通过昭通日报宣布,放弃申领抗疫补助。涉及申领补助人员均表示,抗疫系职责所在,希望把补助发给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医护人员。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针对此事,当地已介入调查。
众所周知,为抗击此次疫情,众多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用负重前行托起了民众的岁月静好。他们当得起最美“逆行者”的名号,也配得上所有赞美和尊重。
而彝良县人民医院“集体”放弃申领补助,希望将其发给疫情严重地区医护人员的做法,则更标注了其人格高度。
对个中善意,全社会包括有关部门理应珍惜与呵护,但珍惜不等于罔顾其权益的“成全”,呵护不等于任他们牺牲自身权益的顺从。对其善意更好的回应,或许是肯定他们的“为人”善举,但拒绝他们的“舍己”行为。
对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进行补贴,本就是对他们付出与牺牲的补偿,是他们应得的权益。无论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还是按照人之常情,这些医护人员都可以问心无愧地享受这些补助,相关部门也应及时、足额地发放补助。
在该事件中,因是150人集体放弃,所以很多网民担心,这里面或会否存在“集体行为绑架”或“他不领我也不好意思领”的软性裹挟。这里面显然得分情况看待:如果是有组织的行为,那确实欠妥;如果纯属自愿,那公众应更多地回到对善的顾惜上来。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对有关部门来说,都没必要“如其所愿”,他们放弃申领就真的不发了。
很多人都听说“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的典故。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其他国家赎回了鲁国人,政府要给其赎金,被子贡回绝,该“仗义疏财”行为遭到孔子批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在途中救了一个落水者,该人用牛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了牛,孔子夸奖了其行为。孔子的做法着眼的,其实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的潜在道德绑架与“做好事有好报”的正向激励。
具体在此事中,若当地有关部门真的“说不要就不给”,那很可能抬高奉献的潜在成本。其他地方医护人员申领补助时,没准也会对标高风亮节之举、不好意思“见钱眼开”地领补助——但医护人员也需要挣钱养家,其中很多人并不富裕,完全靠工资养家糊口,这样的奉献让他们“牺牲”太大。
更何况,这些医护人员放弃申领补助后,补助款依然属于发放机关所有,其是否有权要求将其“转赠”给湖北等地的医护人员,“转”给某个医护人员还是予以“均分”,也会面临很多权属上的难题。
就此看,更好的办法就是,充分肯定这些医护人员的善意,但该补助就补助,至于补助款到手后如何处置,是捐出还是留作自用,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样一来,可以定向捐赠、遂了他们心意,还可有效监督善款用途,让善款发挥更好的作用,更能避免道德绑架下的“捐不起,但不捐不行”情况。
□史洪举(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