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修繕大陽湯帝廟 再現元代古建“減柱移柱”風采

text

新華社太原4月1日電(記者王學濤
晏國政)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山西晉城大陽鎮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湯帝廟,由於歷經百年風雨,這座古建出現梁架傾斜、柱子腐朽等病情。近年來,國家投資1100萬元對其進行了全面維修。如今,這座元代古建已再現其“減柱移柱”雄風。

大陽湯帝廟坐落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西北的大陽鎮西街,該廟集元、明、清三代建築於一體,其中正殿——成湯殿是晉東南地區元代減柱移柱造建築的實例之一。湯帝廟創建年代不詳,根據成湯殿懸匾額可以推知,正殿至遲為元至正四年(1344年)修建,其餘為明清建築。

說起該古建“減柱移柱”的應用,澤州縣旅遊文物局宣傳科科長王豔芳介紹說,成湯殿是典型的“明三暗七”建築,前檐面闊三間,用柱四根,但卻是八根梁架結構,按照中國傳統建築特徵應該為8根柱子,因此節省4根柱子。同時,殿內中間兩根柱子的距離要比前檐中間兩根柱子的距離內收1.31米,不在一條線上,使大殿顯得非常簡潔、大氣。

“大殿進深八椽,其中前面祭祀的地方進深5椽,後面供奉神靈的地方進深3椽,湯帝廟也是民間祭祀由殿內向殿外演進的一個實證。”王豔芳說。

走進湯帝廟,成湯殿檐上一根粗長、自然彎曲的荊木大梁格外顯眼,除前檐有鬥拱外,室內無一朵鬥拱,後墻的位置換成了大額枋,同時以額枋為支點托舉起乳栿,這樣既減少柱子,又增加了房間進深,有效實現“小材大用”。整個建築造型古樸、崇尚實用,充滿灑脫、粗獷美。

然而,由於年久失修,梁架傾斜、柱腳腐朽等問題突出。近年來,國家投資1100萬元對其進行全面修繕和環境治理。這座元代“粗放不羈”的古建築在新時代再煥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