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法國戛納5月25日電題:中國電影如何走好國際化之路
新華社記者尚栩
第67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剛剛落下帷幕,各大獎項得主最終揭曉,從獲獎名單上看,除去傳統電影大國,土耳其、匈牙利、哥倫比亞等國家的電影都有所斬獲。面對戛納這一國際電影盛會,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儘管今年沒有中國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但是中國電影和電影人在本屆戛納電影節上還是很有“存在感”的:不僅有影片進行非競賽展映,還有影片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和短片單元。去年憑藉《天註定》獲得最佳編劇獎的賈樟壟出任了今年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更有數百位中國電影人參與電影節電影市場活動,希望能夠更多地接觸國際買家,探尋更好的國際發行、發展之路。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不斷吸引全球電影人的目光。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中國電影屏幕數量已經突破2萬塊。此外,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達到217億元人民幣,其中國產影片所佔份額為58%。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也正在謀求更好地進軍世界,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年柏林電影節上斬獲金、銀雙熊的《白日焰火》就是其中最好的事例。這部由刁亦男執導,廖凡、桂綸鎂、王學兵領銜主演的犯罪愛情電影不僅在國際上獲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票房成績也十分喜人。據介紹,《白日焰火》在國內票房突破1個億的同時,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也取得了突破,即將上映的地區除歐洲外,還包括南美和非洲地區。
當然,必須承認,中國電影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欒國志將這些問題高度概括為“三多三少”,即中國影片產量多但“走出去”少;中國影片參加國外公益性活動多但進入商業院線少;中國影片進入國外藝術院線、華人院線多但進入主流院線少。
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欒國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便是做好“中國內涵國際表達”。欒國志解釋說,雖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中國電影想要更好地“走出去”,還是要有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這樣才更容易為外國觀眾所接受。他說:“我們可以利用外國電影人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趣和積極性,開展一些合作拍攝。因為合作拍攝的視角往往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有國際發行渠道,所以影片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推廣。”
著名電影人唐季禮今年來到戛納主要是參加中法電影人座談會,併為一些中法合作項目進行準備工作。唐季禮十分支持中外合作拍攝。他說:“我們的電影人培養、訓練、成長的過程基本上都是在本土完成的,但是中國電影走出去需要電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國際市場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將適合的中國故事講出去,讓全世界的人更加了解中國,理解中國,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中國電影人必須認真去做的事。”
唐季禮強調,中國電影界同其他國家電影界展開闔作的基礎是雙方擁有不同的資源,但是如何能夠合作得好,主要還在於了解對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唐季禮建議,最好能夠組建一個劇本創作中心,選擇好的中國題材,進行國際化的編劇,然後再進行國際化的融資,組建國際化的團隊,這樣才能夠令合作更具效果。
對於中國電影應該如何走好國際化之路,大屏幕上的主角們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電影節期間來到戛納參與吳宇森巨制《太平輪》宣傳推廣活動的章子怡表示,戛納電影節是最典型也是最顯著的一個國際化平臺,各國電影都希望來此進行展示,中國電影和電影人出現在戛納就表明瞭一種想要國際化的慾望,但是,“我們還是要先做好電影,真真正正打造出一些精品”。就演員而言,就是要“把握好出現在攝影機面前的短暫時光,珍惜那些瞬間,拍攝出一些好的角色”。
在第23屆東京電影節“影帝”王千源看來,戛納電影節是發展中國家電影走向世界的良機,對中國電影而言也是如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帶著好的影片來參加電影節,把中國人的思想,中國的氣息展現給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現在的發展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