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经济复苏与疫情防控并驾齐驱,未来更可期

新京报网

text

“双节”假期结束,这个充满“年味儿”的假期让许多人都意犹未尽。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八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今年“十一”黄金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景区限流等因素之下,这样的表现让人备感欣慰。

可对比的是,节前文化和旅游部预测,假期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达5.5亿人次,而实际出游人数超过了6亿。换言之,旅游市场的复苏程度比预想中更好。整体上可以说,今年“双节”文旅市场的表现是超预期的。

其中,北京的数据颇具代表性。假期前7天,北京旅游景区接待人数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9.7%。营业收入方面,10月1日至7日,北京市重点监测223家景区和地区的营业收入达8.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63.1%,出现了显著的逆势增长,也体现出北京旅游消费升级的明显趋势。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各项促消费举措的助力。如“双节”期间,北京发放多轮消费券,推出了包括436场文艺演出在内的四大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潜在的内需活力。

其他地方的餐饮、景区以及交通出行等领域的火爆场景也大体类似。上海、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的热门景区游客接待量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海南免税店平均每天销售1个亿,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连续7天超千万。此外,截至10月8日下午,国庆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含预售)破39亿,多地线下音乐节也收获了“最强国庆档”……“双节”期间,从餐饮到旅游到文化消费的整体回暖趋势,都展示出经济复苏的强大后劲。经历了疫情的国人,似乎更加热爱生活了。

受疫情影响,作为今年唯一的黄金周,长达8天的“双节”假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消费回暖一个不容错过的契机,同时也是检验中国经济社会复苏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现实来看,常态化防疫措施经受住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考验,而消费回暖也实现了超预期的效果。防疫安全与消费复苏的“并驾齐驱”,是抗疫成果的一种直观体现,也验证了现有防疫方式的有效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兼容性。经此检验,可以自信地说:“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已经建立,并释放出了巨大活力。

这一点通过全球语境下的对比,能够看得更清晰。就在前几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十一”黄金周提振遭受重创的旅游业》的报道。报道指出,中国“十一”黄金周的迹象表明,中国已经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当人们挤进火车,涌入古老的庙宇,以及做其他许多国家民众仍然只能梦想的一切事情的时候,这是目前表明中国从疫情中复苏最清晰的信号。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所取得的防疫成果,已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经济复苏的一个比较优势。

当然,“双节”假期中,疫情防控经受住了考验,消费回暖交上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从长远来看,仍只是一个新的节点。下一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经济的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

如防疫方面,秋冬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段,要继续绷紧常态化防控之弦,精准、科学发力,确保不出现疫情反弹;而几个月后还将迎来常态化防控下的第一个春运,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同样需要有充足完备的防疫预案。在经济复苏方面,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打通制约经济增长的消费堵点,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更大释放内需。另外,此次黄金周期间在防疫和促进消费回暖上所涌现出的有效措施和好的做法,也完全可以有制度性的总结和归纳,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活动开展和经济复苏提供经验与参考。

“双节”期间井喷的人气和消费活力,为经济社会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种激励效果,既是现实层面的,更是社会信心层面的。这表明,只要落实好科学有效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并为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创造更好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向着正常回归,可待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