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資訊碎片化了誰的大腦?

亞太日報

text

文 | 吳沁俣

你最討厭的音樂,大概是把你從睡夢中搖醒的鬧鈴。我換了無數個頗有好感的音樂,無論是動感型還是抒情型,但只要變成鬧鈴,就一定是厭惡的開始。到底有多討厭呢?大概是我的耳朵絕對不容許它超過五秒鐘。這五秒,我從甜美夢鄉中的愜意,到平地一聲雷的恐懼,再到攪了興致的憤怒,一秒都不能多忍。無論是心臟還是耳朵,多一秒都無力承受。我基本上在驚醒後一把就扯過手機,關鬧鈴,拔電源線,然後握著手機迷迷糊糊地再掙扎一會。

可這世界上還有一種讓人心神不寧的聲音,即便你依舊睡意朦朧,只要當它不緊不慢地響起,你總會撐起疲憊的雙眼。這種聲音叫做“消息提示音”。通常一旦開機,總有它沒完沒了地作祟。對於一個單身無業青年來說,這當然不是什麼連環奪命call,而僅僅是無數個應用發來的無數個晨間問候,推送來新的一天無數的消息。

說起來也奇怪,這聲音不大不小、不緊不慢、不多不少,聽起來卻總也沒覺得膩。反倒是讓人強打精神、半眯起眼睛,從細縫中窺視螢幕。解鎖,刷微博,刷新聞,刷微信,一套流程下來,該看的標題看了,看點的贊點了,也就心滿意足地起床下地了。這比以前定四五個鬧鐘,每隔五分鐘就狂轟亂炸一番要有效得多。

可刷牙的時候我總會想,剛剛看的那條新聞到底講了什麼?今天上了頭條的人到底為什麼戰勝了汪峰?朋友圈裏到底又是誰發了薩瓦底卡?一邊刷牙,一邊糊塗。不怕不怕,畢竟大早上還沒睡醒。於是吃早飯的時候,我接著一邊看一邊吃,因為趕時間,所以吃得快刷得也快。於是在地鐵上,人山人海中我依舊緊握手機,眼盯螢幕,可四周嘈雜,我也越翻越快。太陽東升西落,一天裏我不放棄任何零碎的時間,只要得空我就熟練地翻閱手機裏各大應用,雖不及傲視天下的帝王氣魄,但自詡早已洞察人間百態。從娛樂圈到政治圈,從正統官媒到狗仔小道,從家常鄰里到貴族名流,就通過這麼一個小小的螢幕,好像每天都可以給全宇宙點贊。

只是常年累月除了記住了標題,看夠了熱鬧,但凡追問一個“為什麼?”,我都回答得結結巴巴。曾經點開的頁面,轉發的鏈接都成了過眼雲煙,說灰飛煙滅就連一個渣滓都沒留下。腦子裏大概只留下了那些輕鬆無腦的家長里短或是光怪陸離的小道消息,因為不用思考,它們便成了“常勝將軍”佔據了大腦的存儲空間。我想如果有一天,當我徹底忘記了怎麼回答別人的追問,當我拼命搜索大腦卻只能得到一個個膚淺嬉鬧的答案,當我試圖拼湊概念卻發現早已沒有邏輯可言,我一定會像恐怖片的女主一樣驚聲尖叫。可現在我更害怕的是,也許我永遠都不配擁有那份恐懼與絕望,也許我早就在滑動指尖中盲目地關閉了大腦。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好萊塢的大片,臆想中人類終有一天會因為人工智慧太智能而失去了對機器乃至對人類自己的掌控。雖然我不認為自己會看到機器主宰地球的畫面,但不能否認的是很多人,如同我一樣,在“智能”面前越變越笨。資訊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不光可以被動地接收,還可以主動地評價與擴散。由“點”成“線”,再變成“面”。資訊傳播的路經廣、範圍大,一天流通中的資訊量更是無法計算。就這樣我們成了資訊轟炸中毫無防備的人群,那麼多蜂擁而至的消息早就讓我們應接不暇。碎片化資訊的衝擊下,我們為了順應潮流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閱讀的習慣。想起曾經一本書翻來覆去讀幾遍的歲月已經恍如隔世,現在的資訊多半是在隨便滑動頁面中一帶而過的。

碎片化時代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資訊太多。不管是好的壞的、對的錯的、真的假的,一股腦兒地擁擠在狹窄的螢幕裏。因為傳播太簡單,而且人人都可以參與,每天形形色色的資訊都呈碎片狀地在眼前飛過,隨便一抓都是一大把。因為選擇太多,所以往往什麼都想有所涉獵。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誘惑太多,便很難專心。這麼多資訊,看什麼與不看什麼,就成了螢幕前眼睛和手指的最大主動權。這種“篩選”看似很有邏輯,但簡單便捷的操作總讓理性敗給了潛意識。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提出人的行為總會受到無意識的影響,這道理放在碎片化閱讀依舊適用。點擊與滑動這兩個簡單得絲毫不用思考的動作,往往更容易暴露我們的潛意識。我們最終打開的頁面,閱讀的內容往往並不是理性判斷下的“有用”,而是無意識選擇中的“有趣”。吸人眼球的標題、符合個人興趣的主題,都會驅使你選擇那些看似“閃閃發光”的資訊。主動的點擊實際上不過是被動的服從,你在服從那些大V的行銷、公眾號的技巧,而不是真正地在閱讀與分析。換句話說,並不是你在選擇資訊,而是資訊在篩選讀者。碎片化時代的魚龍混雜,每一條想“上頭條”的資訊都必須要在自己的領域篩選出目標人群。很多資訊早已不是純粹的知識那麼簡單,它們深諳心理之道,用技巧捕捉讀者,用流覽量築夢“熱門榜單”。做為讀者,在茫茫的文字海洋,竟成了一個隨機的手指。

當然,我們不能把原因都歸結在資訊本身,變笨的另一方面原因就要怪自己消化太少。我們用眼睛看,卻很難用腦子想。無論是無意間點開某篇文章消遣,還是精心挑選了佳作準備學習,碎片化資訊中的我們都很難讓頭腦靜下來。以前讀一本紙質書,你會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認認真真一頁頁地翻讀;而現在通過螢幕,你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走著路、吃著東西、擠著地鐵,然後嗖嗖地刷。資訊是堆砌進腦子的,如果讀著讀著提不起興致,你可以隨時更換,而不是費時間去思考“為什麼?”。碎片化資訊的時代百家爭鳴,日新月異,你忙著去接受每一個新觀點,卻很容易忽視自己的思考。而知識恰恰是以體系存在的,失去鏈接就很難化為己用。想起高中的政治老師曾教我們畫分級表格,讓我們把腦子變成環環相扣的window窗口。正是因為層層鑲嵌、有條不紊,再多的知識點也能夠活學活用。而現在,因為方便快捷,因為豐富多元,我們總是忙著看,卻很難抽時間自己沉澱。

我從來不是什麼悲觀主義者,也一直樂此不疲地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可我如今卻很難忽視浮躁的大腦和惶惶不可終日的心。重視流覽量而不是文章本身,關注點贊數而不是內容品質,閱讀大概還是要返璞歸真。無論是看著油墨,還是盯著螢幕,總要靜下來,多想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