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變身“白天鵝”,自是麗質天生

text

新華社哥本哈根7月19日電記者手記:變身“白天鵝”,自是麗質天生

新華社記者吳波

丹麥西蘭島東海岸的斯泰溫斯崖日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引得當地人和遊客頻頻注目。

“就像是童話大師安徒生筆下的醜小鴨,從前幾乎無人問津,如今可謂一夜成名。有的遊客甚至改變了在丹麥境內預定的旅遊路線,專程前來一訪斯泰溫斯崖,”斯泰溫斯博物館負責人達姆霍爾特女士笑言。

從哥本哈根沿西蘭島東海岸一路向南,大約一個小時車程便到了斯泰溫斯自治區,斯泰溫斯崖由此得名。懸崖通體白色,亦有“白崖”之稱。斯泰溫斯崖自北向南綿延約15公里,最高處海拔41米,主要由石灰岩和白堊岩組成。

實際上,斯泰溫斯崖並不是丹麥海岸獨一無二的白色懸崖。論及海拔和壯闊程度,更南端的莫恩島陡崖更負盛名。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斯泰溫斯崖何德何能?

達姆霍爾特向記者解釋說,斯泰溫斯崖中部有一條寬約10釐米的粘土層將懸崖上下一分為二,粘土層之下由白堊紀時期的白堊岩組成,之上則是古近紀時期的石灰岩。該懸崖的獨特之處正在於涵蓋極佳的可觀測白堊紀-古近紀界線剖面,對研究白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價值。

霍爾如普小鎮是斯泰溫斯崖最好的觀測點之一,這裡不僅有一座建在懸崖峭壁頂的老教堂,亦有通向崖底的直梯。

從老教堂的觀景臺俯瞰,海水從碧綠到淺藍再到深藍,映襯著崖頂上那一大片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陽光下的白崖宛如一條溫潤玉帶,鑲嵌在波羅的海之濱。“白崖”天然原始的氣息濃厚,又低調而深沉,像位老者,緩緩述說著千萬年來的歷史變遷。

沿懸崖小路蜿蜒而下,有一道直梯,其陡峭並沒能阻撓遊客去崖下感受海岸線原始風貌的決心。人們小心翼翼扶欄慢慢向下移動,偶爾駐足,憑海臨風。波羅的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海水洗刷著岸邊的鵝卵石,拍打著十餘丈高的懸崖。

多少世紀以來,斯泰溫斯崖就這樣靜靜屹立在波羅的海之濱,鮮有人問津。然而,內行看門道,其保存完整的交接地層及豐富的化石組合,在地球演變和生命進化研究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更為小行星撞擊說提供了重要依據。

1978年,美國科學家阿爾瓦雷斯對斯泰溫斯崖交接地層取樣發現,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接地層中,銥元素含量高於正常標準。銥元素主要見於大部分小行星與彗星,地球地殼中非常少見。他此前推測,小行星撞擊地球是造成白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的主要原因,這一發現提供了有力論證。

據悉,斯泰溫斯市政府正籌建一個遊客中心,營造舒適放鬆的旅遊環境。斯泰溫斯崖周邊劃出了逾4000公頃的“緩衝區”,以更好規劃和保護該處世界自然遺產及相關生態系統。

達姆霍爾特說,“觀光或科研,來人多多益善。不過,我們同時也要注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保護,並關注旅遊人口的增加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旅遊業是關鍵,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