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缄默、疯话与梦呓,加拿大西岸双城侧记

亚太日报

text

在枫叶国要想避开英国人的气息很难,大概只有躲进山里。

相比起英法角力绵延至今的东岸,加拿大西岸的英式风情更为明快。虽说原住民从亚洲通过白领海峡来此定居的历史超过15000年,数世纪的文明不敌欧洲探险者的贪婪,俄国人与西班牙人率先登陆,英国人却成功后来居上。

制胜秘诀,无非是以公司的名义,掩饰扩张之实,达到殖民目的。远东有运作得非常成功同时又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而在新大陆的西岸,有经营毛皮起家的哈得逊湾公司,该公司同时也承担了早期北美大陆的开发探索,在欧属殖民地建立前曾经是北美部分地区的实际政府架构。在此基础上,英国人获得温哥华岛与周边地区的控制权,将其命名为: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简称BC。

名头响亮的“大麻文化总部”正大光明开在温哥华闹市 本文均为 熊菂 图

1858年,弗雷泽河(Fraser River)流域有人发现金子,继而引发淘金潮,加快这片区域的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1871年,BC省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条件是兴建一条纵贯东西的铁路。1886年,蒸汽车头隆隆的轰鸣声终于抵达西海岸,不但帮助该地区摆脱多年负债的财政困境,也从此紧紧团结了联邦。20多年前,各殖民地代表在东部夏洛特敦举行会议,缔造一个“从海洋到海洋”的建国理想才最终得以实现。

在幅员辽阔的加拿大,BC省的确得天独厚: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海相依、变幻多端壮阔的风景、比其他地区相对宜人的气候、从繁荣到蛮荒、从时尚到原始的快速跳跃……有时甚至觉得西岸过分招摇了,昂贵舒适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不是人人负担得起。

北岛说,巴黎人报出住址便差不多等于揭晓一切。在加拿大也一样,一听说你住西岸,“哦,这家伙委实混得不错”。人们总在心中迅速判断。

维多利亚市气候温和,被不少加国人誉为养老地。

维多利亚,英式遗风

幻想能成就腐朽,也能毁坏神奇。从哈迪港搭上去维多利亚的灰狗巴士,我第101次在心中猜想前方佳人模样的同时,也不免忐忑。以花园城市著称的维多利亚,听过无数关于它的溢美之词,它是英国人在英国本土难以实现的一个英式梦幻,代表了英式田园贵族生活在枫叶国奏出的顽强挽歌。

作为BBC出产英剧的忠实观众,我脑海中有无数范本,关于英式的精致与闲适、教养与规范、含蓄与矜持,汇成一股惹人遐想的“傲慢与偏见”戏剧性,暗流汹涌于每一座花团锦簇老宅院、每一场机锋交错下午茶……

然而,佳人还是那个佳人,只不过跟香奈尔的服饰革命一样,丢弃了束胸,剪短了裙裾,身心都获得解放,迈入现代。如今的维多利亚,优雅从容、神清气爽。

这座城市布局紧凑,适宜步行,光线在建筑与植物之间自由穿梭,从水面拂过,驻足雕像,戏谑打扮清凉的游客。维多利亚和英式阴霾沾不上边,怡然中带点儿慵懒、爽朗间透着妩媚。

世界上有不少叫维多利亚的城市。在加拿大,以“维多利亚”命名的桥、公园、街道等,不下20处。这块省议会大厦彩色的玻璃上,也印着“of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在维多利亚女王治下)。

每个有历史渊源的城市都有一家著名酒店坐镇,成为城市的象征,比如上海的和平饭店,比如魁北克城的圣芳缇娜,再比如,维多利亚的The Fairmont Empress Hotel。与省议会和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隔街相望的该酒店让我明白:酒店如山,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假如你对加拿大的历史略有了解,再摊开地图端详一番,就能理解维多利亚无论从地理版图、还是政治版图上来说,位置都很微妙。长期处于英国治下,同时又面对美国威胁,维多利亚的“英国气息”加倍浓厚。参观省议会感觉尤其强烈,仿佛这里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国某处。

维多利亚市的议会大厦

与议会大厦绿锈穹顶遥遥相望、同样代表维多利亚的图腾柱让我倍觉讽刺:从育空开始,便不断与专指原住民的First Nation(土著)这个词遭逢,至西海岸达到高潮。每个城市——无论大小——总以First Nation为傲,或作某种招揽。而我怀疑的是,几近灭绝的受害人与加害者之间纠葛的旧账,因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反过来给你一些“虚”的尊称,便能一笔勾销?

作为十九世纪淘金潮的前沿阵地之一,维多利亚曾有旧金山以北面积最大、也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唐人街。英雄不提当年勇,唐人街成为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展示的意味远大于实用,诸多细节强调着“中国元素”。不像多伦多的唐人街,庞大而繁忙,无须任何特别说明:就是生活本身。

既为花园城市,除了遍植街巷满眼的繁花,总得有座成规模的著名花园挺身诠释。维多利亚的杰出代表——布查德花园就位于近郊,乘75号巴士可到。这个花园,当初由水泥公司老总布查德的夫人于1904年利用丈夫公司的废弃石灰石采掘场改建而成,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园内共分四大区域:森肯园、玫瑰园、日本庭院、意大利庭院。根据花的盛放程度,门票随季节浮动。

布查德花园极度忠实于英人泾渭分明的世界观

作为本土求而不得的“英式梦幻成真版”,布查德花园极度忠实于英人泾渭分明的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修枝整叶,与崇尚自然的东方美学相悖。

东西方思维的两极从对待花园的态度便可见一斑:东方追求不露痕迹顺应自然,西方酷爱大刀阔斧改造自然。东方倾心红杏出墙的意外美感,西方欣赏尽在掌握的齐整规范。徜徉花园,我感觉连游客也在被“设计”之列,每一条甬道的分叉都反复推敲,每一层地势的起伏都是几经斟酌的。

温哥华 天堂与地狱毗邻

这里生活着更富足的一拨人,允许自由迁徙的规则背后,是更严苛的经济杠杆,将挣脱阶级桎梏的现代人重新划出三六九等。

温哥华位居全加拿大首位的高昂房价和物价。决定成为其中一员的,必将更雄心勃勃、更炫耀铺张、更暗中较劲、更直白也更狡猾……温哥华用更丰富的状态容纳更多的可能性,也快速洗牌淘汰羸弱——财力毅力或智力,必有一项超出平均,方能立足此城,编写属于自己的一册《块肉余生录》。

温哥华华裔移民众多,中华文化的辐射也跨越族裔,得到多样化蓬勃发展。这是温哥华街头的道家文化爱好者们。

抵达当日,朋友便警告说,小心点儿,温哥华可是全加小偷最多的地方。小偷多不多,暂时还没体会(希望千万别有体会),乞丐多倒显而易见。准确地说街头坐着、躺着的流浪汉,嬉皮风多于潦倒味。尤其是市中心的格兰威利大街,既展示着都市所能给予的奢华,又揭晓命运女神的翻云覆雨。

青旅附近,扎堆聚集着仿佛正准备参加《在路上》电影试镜、混不吝模样的年轻人,他们的街头生涯不似生活所迫,更像一场乌托邦实验,是年轻人试探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极端方式。他们光洁无暇的脸上挂着飞升后的倦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很勇敢,敢于半脚踏出生活的悬崖探头一望,而绝大多数人一生囿于安全的平原,从不知或隐约感知、却不深思“生活的边界”这回事。

此举的危险在于:生还者对于人生定有不一样的了悟。但,谁又保证一定能生还?

我对一味渲染“背包神话”深感忧虑:每种生活都有各自的光鲜阴暗苦乐得失,有放弃有承担,严格意义上说,无数被塑造出来的“背包典型”(包括背包游多年的我自己),不见得真正承担了全部生活。

我们的旅行固然有洒脱刺激的一面,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安稳,必须时刻与孤独为伴。所付代价,不足为外人道。可大部分媒体片面宣扬的,只是其中光鲜一面,给年青人造成抛下一切很容易、也很酷的印象。

一个人的见识多寡,与旅行有关,可也不见得必然相关。

在路上,见到过太多游着游着游成老油子,完全废掉的人物。旅行不是一剂解决生命难题的万能药,“负责任的旅行”,不但涉及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对区域文化的尊重,也包含对自我的把握。你需要放开心胸的同时常常自省,混沌的思绪才能渐渐明晰,脚下的路,才能顺畅延展至你想抵达的任何远方。

凡大都市均为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温哥华也不例外。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两者近在咫尺。

最能感受“天堂”魅力的活动,莫过于漫步海滨。温哥华长年蝉联全球宜居城市前几名,原因之一是面海临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便于开展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温哥华海滨很像一幅美好生活样板画卷:开水上飞机的,划独木舟的,乘观赏船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加拿大城市无论大小,均有属于自己的休闲公园。虽说多伦多也有明明在闹市、却让人产生“山中日月长”错觉的徒步公园,可温哥华斯坦利公园仍轻而易举在我心中拔得头筹。

斯坦利公园繁花似锦,不似布查德花园那般雕琢规整,却是当地居民散步、跑步、滑轮、骑单车的好地方,周边因此单车出租店林立。如果说海滨漫步催生我的“仇富”心态,那么斯坦利公园“众乐乐”的怡然景象,便及时予以匡正:世界还是公平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好的玩伴好的心态,都跟这座属于民众的公园一样,无须付费。

斯坦利公园里的图腾柱,代表原住民。

非要选出温哥华“魔山”的话,唐人街附近街区“侃城”(Gastown)必呼声高涨。翻看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走遍全球》加拿大分册,关于这一带,竟发出“千万不要去”的警告。想去唐人街觅食,或是要围观温哥华的“自由化”标杆——大麻党,“侃城”都横梗其间无法绕过。

《欲望都市》里,萨曼萨为安慰凯莉失恋,设法给她弄来一根掺有大麻的香烟,结果被警察发现,当场被捕。凯莉打出“男友用留言条分手”的悲情牌,才侥幸脱身。下次,我建议她可到温哥华来疗情伤:名头响亮的“大麻文化总部”正大光明开在闹市,其实就是一关于大麻的主题商店——T恤、饰品、用具、相关书籍,营造出的气氛坦坦荡荡,甚至可说随和家常。

过了“大麻党总部”,街景渐渐寥落。北美的穷人模样很难言传,可你只要在这边生活过一段,便一眼能辨识出浑身上下洋溢的那种窘迫——不是褴褛落魄,不是面黄肌瘦,可就跟咳嗽一般难以掩饰,空气中回旋着隐隐不安。无所事事啸聚街头,从救世军廉价店淘来的二手衫,被垃圾食品毁得变了形的身体,表情上的麻木、敌意与长期失意生活累计下来的一股戾气,混合成看不见摸不着却逼人快逃的气压。北美的穷人不是生计难以维持,而是未来没有希望,人就像动物一般被低水准豢养。还有个发现:富人身上的纹身(哪怕中产阶级),是俏皮、个性,甚至优雅时髦的象征。可同样的纹身到了穷人身上,就成了威慑,成为生活一塌糊涂的发泄。

从“侃城”到海滨,不过几个街口,天堂与地狱毗邻的尴尬,是北美老城区的通病:城市不断膨胀扩张,一些街区的发展伴随另一些街区的没落。

没落街区的居民无力外迁,只能听凭命运盘踞原地。虽没有强拆,可资本的力量不动声色耐心运作,总有一天你无法忍受恶劣的治安或高昂的物价,被迫主动迁往远郊,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却面临工作机会锐减的危险……穷人,在任何社会都左右为难。

早年海岩剧、孙俪的成名作《玉观音》里有个情节:杨瑞结识了华裔女孩贝贝,准备用一场越洋婚礼重新开始,可在一座吊桥上突然开始疯狂地思念安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记过去。这就是北温的著名景点:Capilano(卡佩兰奴吊桥),从市区有免费巴士往返。

北温哥华著名景点:卡佩兰奴吊桥

137米长、70米高的卡佩兰奴吊桥,自1889年建成,一直安全可靠、摇摆至今,光这些数据便足够傲人。似乎还嫌游客的血不够沸、心跳不够快,景区在树丛间搭建许多凌空吊桥和连接走道,让你一次晕个够。

不踏实摇摆的步履着实耗费体力,搭免费巴士回市区,果断在美食云集的Robson街下车,排了个长队——日本面馆“山头山”门口,天天排长队,据说位于北海道的总店生意更旺。点了套餐,搭配招牌面跟三文鱼饭,果然名不虚传。真想效仿日剧《孤独的美食家》,边吃边在心中默默点评:“嗯,汤头浓厚……嗯,肉片竟有川菜咸烧白的糯香……”

关于温哥华的碎片格外多些,而我始终难忘这一片:白发苍苍的男子在路边安睡,发出均匀的呼吸声,从装束到身边堆放的装备,都典型中产阶级。他遇到了什么?为何流落于此?循规蹈矩的上班族,熬到快退休的年龄,房贷还完,孩子长大,耕耘结束,享乐即将拉开序幕……忽然有一天,在每日例行健身的路上,灵魂出窍,发现自己回不去了。他失去原本的人生,却拥有令麦克白妒嫉的睡眠……这当然是我在脑海中擅自构思的微小说,大街看似于无声处,变故的碎片俯拾皆是。

这城市因一些奇特的对应保持平衡:喧嚣与缄默、疯话与梦呓、幸运儿与倒霉蛋、原住民神秘的咒语伴着新移民的南腔北调、摩天楼果断的质询映衬海岸线委婉的试探,以及,短暂财富引领着的,永恒的欲望。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