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 Sood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服,留着大胡子,看起来像是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事实上,Sood是技术人员出身,而且是最近Google推出的在线项目“We Wear Culture”的工程师,该项目和纽约、伦敦、巴黎等地超过180家博物馆、时尚机构和档案馆合作,要把人类3000年的服饰都放在线上博物馆里。
Sood不是一个天生的时装爱好者,他对这方面的了解,大多数是因为管理We Wear Culture所归属的Google文化研究所。在此之前,他对时装的启蒙印象,还停留在经常穿着传统沙丽的母亲身上。
不过,现在Sood对时装业专业词汇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比如他会把高定时装”Haute Couture”叫成“High Couture”,不过这不妨碍他做好这个项目。在We Wear Culture上,清朝皇帝的龙袍在电子屏幕上呈现出清晰的针脚,你可以切身体会到服饰在历史中的变革,并了解衣服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人物故事。
而那些出现在We Wear Culture上的博物馆或机构曾做出过上百个展览,背景横跨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当然也包括那些传奇设计师,比如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或Balenciaga的故事等。
因此,“We Wear Culture”的内涵和外延都决定了它不只是一个时尚项目,而是一个文化的集大成之作。Sood表示:“我不敢说我对时尚这个主题感兴趣,我觉得时尚是一个稍显精英主义的领域。” 但We Wear Culture所带来的研究意义就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它为大众提供普及知识,并用了一种有趣而浅显的方式来呈现。
事实上,We Wear Culture是一年前Google Art Project的延续。几年前,Google下达了一个”20%创意时间“的政策,鼓励员工每周拿出20%的工作时间去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Amit Sood因此在这20%的时间里萌生出了要做一个线上博物馆的构想,那就是Google Art Project的前身。
2011年,Sood操刀Google Art Project的落地,他利用许多虚拟现实技术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呈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至今已经积累了900个多艺术机构的上万件藏品。
Sood在艺术上的探索如今延续到了时尚中,他几乎是从头开始学。他非常努力,至今已经造访日本14次,去会见千岁安倍、渡边淳弥等设计师。而在这期间,已有不少时装界的专业人士给予他指导。
据《纽约时报》记录,Sood曾在伦敦与英国设计师Paul Smith会见了两个小时,而自己也没想到对方的办公室为他带来了更多灵感。
“Paul说‘你会知道,我们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房间,’我就说’真的吗?看起来我们在一个垃圾成堆的房间。’”Paul回答道:‘对了,就是这样,它没有被限制。’”从Paul的这句话中,Sood领悟到,这世界上有太多未被处理、缺乏结构性的数据需要被整合。
而Net-a-Porter的创始人Natalie Massenet则告诉Sood,他不能只是简单的上传漂亮的图片,还需要探访时装工作室,并从它们的管理者那里得到衣服背后的故事。而时装界的绝对权威性人物Anna Wintour也为Sood引荐了她的老朋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研究所的馆长Andrew Bolton。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原本不那么注意穿着的Sood慢慢发生了改变,据说他最近已经学会如何打一个领结了。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