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拓展和平發展的內涵與外延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

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拓展和平發展的內涵與外延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李建華

秦華江

剛剛過去的週末,中國高規格紀念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緬甸總統吳登盛、印度副總統安薩裏共同出席在京舉行的紀念大會。

習近平發表講話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他進一步具體闡釋: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這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

這是中國在國際體系發生深刻變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不斷發展的當下,對和平發展與和平外交路線的最新一次鮮明論述;這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臺後在對外交往上恪守和追求的戰略方向,是崛起的中國向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

“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積極拓展和平外交內涵與外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指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和平發展,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闡釋了和平發展理念,並在一年多的外交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體現。

中國崛起的同時,也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日本右翼勢力的迅速抬頭,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不斷挑釁……這些對中國如何實現和平發展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向世界展示了陽光友善、積極進取、低調務實的泱泱氣度。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同周邊國家密集開展高層交往,踐行和平發展大國承諾。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到海上絲綢之路,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到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在周邊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合作倡議,秉承了與周邊國家攜手打造互利共贏利益共同體的理念。

“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習近平的非洲之行,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緊緊相連,用“真、實、親、誠”闡述新時期中非共謀和平、同促發展的政策主張。

中國堅持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以及東盟、南盟等地區組織的合作。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指出,這是以五項原則為精髓,指導中國處理周邊事務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希望實現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將中國的發展成就惠至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張潔說。

大國關係是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積極穩固和拓展大國關係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外交開局的一條主線。“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習近平的這句話,試圖消解西方對守成大國與新型大國之間必有衝突的疑慮。在大國關繫上,中國與俄羅斯、美國、歐盟等的關係進一步深化發展。

面對正在經歷深刻變化的世界,中國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從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敘利亞危機、伊核問題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到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和反恐……中國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致力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

在領土爭端、跨國犯罪、自然災害等傳統、非傳統安全風險與挑戰猶存的當下,中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領海爭端,反對軍事結盟對抗,倡導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首次提出亞洲安全觀、核安全觀、新海洋觀等國際秩序觀念。

“它們吻合國際新形勢,是順應並利於當今國際安全與和平的行動,是中國和平發展內涵的一種拓展。”曲星認為。

“中國能否和平發展,看中國如何與世界良性互動。”曲星說,也就是:能否把中國的機遇變成世界的機遇,能否把世界的機遇變成中國的機遇。“各國應該破除舊時代的‘零和’博弈思維。”

2013年,中國對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增長2.1%和7.5%,與東盟、南非、中亞五國新型市場國家貿易額再創新高。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將在下半年再度舉行聯合軍演;北京願意把本國加快向西開放的行動,與印度的“東向政策”交匯融合,實現發展戰略對接。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林民旺認為,中國外交對戰略機遇期和和平發展的理解是有延續性的,而伴隨外部環境的變化帶來的衝突性,中國對新形勢有新的理解,但從根本上看,中國的外交依然是防禦性的,而非進攻性的。

林民旺指出,國際社會要讀懂中國的“克制”,中國外交是義在前,利在後。

由於國際關係處於無政府狀態,一國的影響力加大很容易被別國利用。東海和南海近期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不少國家擔憂中國的崛起,渲染“中國威脅論”和對外霸權擴張。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孟祥青指出,中國的國際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對地區和世界事務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力——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反對者變成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改造者,從被國際社會忽略和偶爾借重的對象轉變成一個既被重視,又被借重、同時又被加以防範和制約的對象。

“國際角色的轉變,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係日趨複雜,使外部環境變化與內部政策調整日益緊密相關,中國因素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重大因素。”孟祥青說。

“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所有舉動都是應對外界挑釁的。質疑中國的國家從未搞清楚中國外交作為的因果鏈。”林民旺指出。

領土爭端的解決方式,有兵戎相見,也有和平談判,實力是後盾。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力量,即使是和平談判,也只能是被動接受強權條件。“這是中國和平發展新內涵的最重要體現。”曲星指出。

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月28日舉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專家們表示,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僅有利於中國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和平發展的新內涵和新精神。

“中國目前在做的其實都是在維護底線。”林民旺說,中國絕不會對外稱霸、恃強淩弱,今後的中國外交只不過是會更具進取心,更加主動地為中國的發展爭取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因此,中國也在努力拓展和平外交的外延,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發出中國聲音,發揮中國作用。

這些公共產品,包括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提供的重要支持,譬如,為亞丁灣護航,參與敘利亞化武運輸護航任務,向聯合國派出最多的維和警察等。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曲星認為,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用遍及五大洲的足跡,向國際社會表達了自己的誠意和行動——與世界一起,深化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是中共新領導集體新時期拓展和平發展內涵與外延的生動寫照。”曲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