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 | 寡妇只算半个人?印度“圣城”里残忍的忠贞

英国报姐

text

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南约130公里的沃林达文(Vrindavan),相传是印度教重要神“黑天神”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被视作印度教的“圣城”之一。但在印度,这个小城还有另一个名字——“寡妇之城”。

小城共有1万人口左右,基本上都由寡妇构成,这些女子都是被婆家和子女联手逐出家门的,在寡妇之城里,她们只能依靠收入极低的职业甚至乞讨为生。

作为寡妇的象征,她们会被迫削发,象征女性身份的手镯会被砸碎,余生只能穿白色的纱丽,因为鲜艳的颜色会引起其他男人的注意,不能使用香料,因为那样会“激起她们内心的欲望”,总之要用各种手段说明,“这个女人失去了丈夫”。

她们像是印度社会里的隐形人,被视作异类和不祥之兆,除了汇集在这个据说被神庇护着的小镇里,她们无处可去。

在印度,妻子的主要作用就是辅佐丈夫一生平安,长命百岁,丈夫如果不幸离世,妻子也就丧失了教义赋予她的地位认同,不仅不能继承财产,甚至被认为是造成丈夫早死的元凶,被社会孤立,甚至连政府官员也长期漠视她们的权利。

寡妇之城的由来,并不是一个偶然。在古印度,根据当地古老的风俗,在丈夫过世后,寡妇们会执行一场叫做萨蒂(SATI)的仪式:跳入焚烧丈夫遗体的火堆之中,自焚殉夫,虽然这个风俗早就被法律禁止,然而在印度一些落后的村落里这个风俗依旧盛行。

1828年11月27日,59岁的寡妇自愿殉夫,这就是举行萨蒂(SATI)仪式的殉葬过程。

执行萨蒂(SATI)的寡妇必须要心甘情愿,在印度古老的宫墙上,印着跟随国王殉葬的后宫妃子们留下的手印。

如今的印度,古老的习俗已经有了一点改变,不再强迫妇女为丈夫殉葬,然而有一个残忍的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寡妇只能算是“半个人”,要过简单的修行生活,必须时刻忏悔,直到死后和丈夫在“那边”重逢。

每天下午三点,所有的寡妇都会汇集到市中心的一座巨大神庙内,盘坐在昏暗的大殿内面对神像颂唱,祈祷神能保佑死去的丈夫,保佑自己下一世不用如此受苦。

结束了3个半小时的颂唱后,晚上她们还要再重复一次,这就是她们每天的“固定工作”,这可以让她们每个月获得125卢比(约18人民币)的生活补贴,而那些老到不能颂唱的寡妇们,就只能靠着慈善者的施舍度日。

来到小城的寡妇,大部分都是被迫远走他乡,65岁的沙克提达西(Shakti Dasi)流着泪说:“丈夫还在的时候,他会保护我,他死后,我的儿子儿媳就再也不管我了,我被虐待,我的儿子甚至打断了我的腿,从此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和家人一起生活。”

桑迪80多岁了,人很坚强,她年轻时就守了寡,不顾旁人的指指点点独自带大了四个孩子,最后却是儿媳和儿子把她赶出了家门,儿媳对他说:“是我的丈夫撑起了这个家,你没有丈夫,自己出去养活自己吧。”于是她来到了寡妇之城,因为据说这里都是和她一样的人。

年过60的戈文达·达斯已记不清自己在这里居住了多少个年头,但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却依然历历在目。

她出生在加尔各答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结婚后第二年,丈夫就因为肺结核离开了人世。随后的近30年里,戈文达每天都在夫家不停地辛苦劳作,却受尽虐待。终于有一天,身无分文的她决定踏上开往寡妇之城的火车,成为这里万千寡妇中的一员。

平日里,三五成群的寡妇们聚集在一起,诉说着自己心酸的往事,她们通常都是自己一人来到这里,安稳的生活被掠夺,一无所有的离开家乡,然而小城的生活也不好过,她们挤在矮小的窝棚里,没有收入,没有希望。

虽然寡妇之城由来已久,状况难以根治,但也有很多社会团体想改变寡妇们的生活,近年来,有慈善团体为部分年纪大的寡妇们提供了住宿,也有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的寺庙,为他们提供食物,教她们读书识字。

苏拉布国际组织则为900名寡妇提供了每月40美金的生活费还有医疗培训,“之前,她们都想死去,现在她们都想继续活下去,重新感受生活。”

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小城里的寡妇们在丈夫死后第一次参加了庆典,也是第一次,她们的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虽然这些努力可能只改变了一小部分寡妇的生活,大多数的女人还在无助和痛苦之中挣扎,这个所谓的“神灵之城”象征着印度人心中的温暖和希望,但大部分人面对这群可怜的女人只有漠然和冷酷。

但是改变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希望神灵真的能守护这些孤苦无依的女性,让守寡不再成为她们被社会遗弃的理由。

(来源:英国报姐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