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通讯:内蒙古兴安盟:乡土人才“有出路”乡村振兴“有资源”

图为在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培训的成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乌兰浩特6月27日电 题:内蒙古兴安盟:乡土人才“有出路”乡村振兴“有资源” 作者 马知远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在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参与,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近年来,农村牧区人才外流、选配干部难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解决这些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积极探索

text

探访“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草原绣娘用针尖刺破贫困

中新社兴安盟5月31日电 题:探访“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草原绣娘用针尖刺破贫困 作者 马知远 张林虎 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帮助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刺破贫困,年均收入提高2000元人民币;一根彩色丝线,将2.6万名妇女与蒙古族传统刺绣文化连在一起,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正在发生的故事。近日,记者对科尔沁草原上的这座“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进行了探访。 起源于宫廷的蒙古

text

内蒙古正蓝旗草原“新牧民”和他的智慧牧场

图为秋季打草时,额日和木正在忙碌。额日和木 供图 中新网锡林郭勒4月4日电 题:内蒙古正蓝旗草原“新牧民”和他的智慧牧场 作者 奥蓝 马知远 刘长永 5小时弹性工作制、天然草原景观房、机车、手工小发明……这些对于“80后”牧民额日和木来说,是生活常态。 支撑着额日和木惬意生活的,是一座命名为“金马鞍家庭牧场”的智慧牧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4日,记者在这位草原上的“新牧民

text

200年小院有了“新门牌”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大湾村村口。乔支荣老人一大早就来到村口的坡上迎接段建珺的到来。 马知远 摄 (新春见闻)200年小院有了“新门牌”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4日电 (马知远)2月4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中国北方被称为“小年”,对于79岁的梁巧连来说,这个“小年”不太一般,她和老伴乔支荣住了一辈子的小小院落,有了一块“新门牌”。 图为乔支荣与梁巧连老两口与段建珺一起将新门牌固定在窑洞门

text

免费接种疫苗 鄂尔多斯或成中国消除宫颈癌先锋

图为当地适龄女性在家长陪同下进行免费预防宫颈癌疫苗接种。 马知远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1月18日电 题:免费接种疫苗鄂尔多斯或成中国消除宫颈癌先锋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稍微有点疼,但我觉得这个举措挺好的,关乎女性健康,值得点赞。” 两天前,刘丽秀在她的老家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完成了人生中颇有意义的一件事——免费接种预防宫颈癌疫苗。 这位还在读书的学生说,最为关键的是,

text

家属确认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庹继光意外离世

庹继光的妻子李缨称丈夫系自杀,事发时间为早上8时14分,是从四川师范大学田家炳楼10楼跳下身亡。遗体目前停放在成都东郊殡仪馆。

text

通讯:“95后”大学生返乡:为中国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 题:“95后”大学生返乡:为中国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作者 马知远 十月末,正值深秋。过了农忙时节的乡村,基层工作依然繁忙。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80公里的武川县大沙岱村,赵彩荣不时与同事用方言进行着交流。 赵彩荣是一名“95后”,今年年初,她参加当地公开选聘行政村两委工作人员的招录考试,并一举成功,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text

生命不息 种树不止:一位中国老人的绿色宣言

图为格日乐老人向记者展示相册。这些相片记录了老人在这片沙地的辛劳,也记录下沙地由黄到绿的转变。 马知远 摄 中新网通辽10月25日电 题:生命不息种树不止:一位中国老人的绿色宣言 作者马知远 “生命不息,治沙不停!”87岁老人的话令人动容,她叫格日乐。10月25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老人却不能完全休息。她一边为推广能让家乡村民获益的经济树种多方联络,一边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text

通讯:蒙古族唯一保存完整宫廷歌曲“古如歌”渐次走向世界舞台

图为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内,牧民们正身着盛装演唱古如歌。 马知远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9月25日电 题:蒙古族唯一保存完整宫廷歌曲“古如歌”渐次走向世界舞台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旋法跌宕起伏,并带有自然和声。 71岁的雷凤英和她的同伴齐声合唱出婉转悠扬的“鄂尔多斯古如歌”(简称古如歌)音乐声,能瞬间将观众带入另外的意境。 “几乎

text

通讯: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图为草原上的“书敖包”。 马知远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7月31日电 题: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茫茫的草原上,这10个由铁框焊接的大字分外惹眼。 由此继续驱车前行约50米,然后拾级而上,即可在这片草原一处制高点上看到颇为壮观的“书敖包”。 “每一块石板上都用蒙古语镌刻着一部书名,以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