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

新華社

text

(記者王守寶)當太陽越過地平線但還沒有翻越強巴林寺周圍的山脈,寺廟的長筒法號聲響起,喚起僧人早起誦經。少頃,僧人從四週僧舍步入寺廟中心的大經堂,開始一天的修行。

強巴林寺——“藏東第一禪林,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喜繞松布於15世紀在西藏昌都創建。站在寺廟所在地向四週觀望,瀾滄江的支流昂曲和扎曲如展翅欲飛的雄鷹的一雙翅膀,在寺廟兩側舒展開來,而強巴林寺就處在兩條支流圍繞的一處高地之上。

上午,僧人誦經時間不固定,有時兩小時,有時要持續到中午時分,週一到週五基本如此。誦經結束後,僧人活動相對自由,家在附近的還可以返回家中,無需一直待在寺廟。

晚上六點左右,僧人三三兩兩步入寺廟辨經場,數人一組坐在辨經場的碎石地上展開辯論,以此加深對佛法的領悟。

正值強巴林寺僧人放假,所以辨經場的僧人並不多。據入寺20多年的僧人左次介紹,強巴林寺僧人的假期形式和學校相似,寒假時間為一個月,暑假時間有兩個月。放假期間,除了少量僧人在寺廟維持日常管理和學習外,大部分僧人都已回家。

看似僧人修行相對寬鬆,其實強巴林寺內部組織結構卻是非常嚴密的。目前,1000多名僧人被分到13個學經班,1班在所有班級裏等級最高,通常由入寺30多年的德高望重的僧人組成,很多是“格西學位獲得者。而13班基本上是入寺不久的僧人。每個班級還會推選一名班長,負責班級日常管理。

寺廟除了根據入寺年限和修行進度將僧人劃分為13個學經班外,還會將僧人分到寺廟的9個扎倉中。扎倉是寺廟依據修行科目的差別而劃分的組織,有固定的佛殿,佛殿內主供佛也不同。同時,每個扎倉所管轄的僧人多少不均,大的扎倉有400多人,小的扎倉不到100人。

在強巴林寺,僧舍和扎倉都圍繞寺廟的中心建築——大經堂,坐落在寺廟的外圍。僧舍為兩層石木結構的房子,有二三十棟,僧人兩人住一間,一間又從中間隔開,裏面作為臥室,外面為廚房,僧人可以自己生火做飯。

走進一間僧舍,來自昌都沙貢鄉的丁增正盤坐在卡墊上誦經。他說自己入寺已經20年了,目前在7班學經。

據了解,強巴林寺的僧人每個月除了可以從寺廟領取補助外,如遇到信教群眾家裏有紅白喜事,被請到家中唸經超度和祈福鑲災,會收到一些錢財和物品,這會讓生活得到改善,還可接濟家人。

丁增告訴記者,強巴林寺的根多活佛下午1點要講經,部分返回家中的僧人需回寺廟聆聽。據了解,強巴林寺共有五大活佛世系,根多活佛位列其中。

將近1點,法號聲起,幾位戴著黃色格魯派僧帽的僧人開道,根多活佛緩步邁入佛殿,一名僧人手持黃色華蓋緊隨其後。活佛登上佛殿法座,面向僧人,先是與僧人一道誦經,大約半個小時後,開始向僧人以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虔誠信徒講經。

佛殿內端坐幾百僧人和少許信眾。由於佛殿空間有限,大部分信眾只能在佛殿的院落中聽經,或端坐或叩拜。

太陽墜入西山,持續半天時間的講經宣告結束,僧人走出佛殿,回到僧舍,虔誠的信眾也走出寺廟,趕往家中。餘暉中的強巴林寺靜靜地矗立在往來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