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在国新办16日举行的2020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这一判断。
疫情影响下,市场普遍预计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将有所回落。而从今天发布的数据看,工业、投资和消费领域均出现大幅下降。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
** 变数中亦有不变**
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固定资产投资下滑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20.5%。
一系列低于预期的数据显示,疫情确实对当前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在变数中,有一些“不变”值得关注。
例如,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变。
毛盛勇指出,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1万美元,主要工业品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强保障。1-2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仍达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
又如,基础工业强大供给能力“在线”,发展韧性不变。
疫情防控期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并未中断,乙烯、粗钢和生铁、十种有色金属等产品还保持较好增长。经过有序调控,社会急需的口罩、防护服、酒精等消毒用品产能短时间内亦得到极大提升,满足了防疫需要。从1-2月份规上工业数据来看,今年新增口罩产量同比增长2.9倍。
此前已有不少分析指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一次性的。而正是这些“不变”,让中国经济得以顶住冲击,并在暂时“蹲下”后再次蓄力“起跳”。
渣打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张晓蕾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从近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据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为二季度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条件。渣打研究团队2月份对国内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受访企业预期疫情一旦得以控制,经济活动将会复苏。随着企业全面复工,制造业、零售业和房地产业有望快速反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指出,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较为明显,但目前国内疫情防控趋势逐渐向好,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影响是暂时、可控的,今年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 新动能亮点闪现**
全民“宅家”期间,许多传统行业陷入停摆,但一些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
毛盛勇举例说,整个疫情期间,互联网作用发挥得相当好,对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消费品运送、在线教育和在线远程问诊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
从市场销售看,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呈现逆势增长。如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
据此,毛盛勇强调,尽管疫情对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但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
此外,近期还有一股新动能受到各方关注,成为市场关于疫情后经济复苏讨论的焦点之一,这便是“新基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最近各地陆续公布的今年重点建设项目中,“新基建”项目占比明显上升。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指出,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将在上下游两个方向对经济产生带动作用。
上游方向,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平台、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网络、区块链等,将直接带动信息设备制造、电子元部件制造等多个行业发展;下游方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又将大大提升各行各业生产能力及效率,如“互联网+效应”,从而惠及整个经济社会。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亦指出,要抓住当前结构调整有利时机,加大新基建领域投资;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带动培育新型产业发展,把恢复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 政策牌陆续有来**
上周五傍晚,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这是应对疫情冲击打出的最新一张重磅政策牌。
事实上,近期各部委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发展生产等,其效果正不断显现。
毛盛勇透露,为更好对冲疫情影响,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官方下一步还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这是肯定的”。
他表示,从财政政策来看,还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减税降费还要进一步推进。“这两年减税降费力度已经很大了,今年还要继续加大这个力度,包括一些费用的减免,用能用气成本的降低等。”货币政策方面,则要从帮扶企业的角度出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努力降低企业贷款成本。
谈及下阶段政策方向,温彬认为,中国仍要坚持“以我为主”,加大力度提振内需。投资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发挥对经济的托底作用。消费方面,要加快促进被抑制的消费回补,培育壮大疫情中出现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在他看来,宏观政策重点仍是强化逆周期调节,可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率,加大国债、地方债发行规模,保障资金来源。货币政策随着海外央行开启宽松政策和国内通胀回落,空间进一步打开,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保持流动性合理,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张晓蕾则表示,疫情暴发前的经济数据显示,去岁今初更替之际,中国内、外需已有改善迹象。在货币和金融政策放松支持下,需求改善势头应能持续,复产和补库存需求有望使今年后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达到6.0%以上。
(来源: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