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放首批儲蓄支付牌照 港媒:須趨利避害推動創新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金融管理局25日向5家公司發放首批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包括內地的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以及香港八達通等。香港媒體26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稱港府此舉有利於鼓勵本地金融科技創新,但同時也對保障使用者權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香港《文匯報》發表題為《推動電子支付須趨利避害》的社論稱,這些電子錢包獲發牌經營,既標誌香港零售支付發展進入新階段,有助推動本地相關業務的創新及發展;亦對保障使用者權益提出了更高要求。社論指,香港在電子支付應用上已落後內地等地方,有必要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加快發展,充分利用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規管體系和經驗,汲取發展較快地區的經驗教訓,趨利避害,爭取在電子支付領域迎頭趕上。

社論稱,創新科技界埋怨本港在一些領域發展滯後,電子支付就是其中最被詬病的一個範疇。去年底,萬事達信用卡的報告指出,電子錢包在內地的使用率是62%,而在香港只有區區14%。在內地一線城市,市民由投資理財、街頭買菜、搭的士、發利是、夾錢吃飯甚至捐款都可用一部手機辦妥的時候,大部分香港人仍然無接觸過手機錢包。

社論指,香港八達通也曾是支付領域的國際典範。但在過去十幾年全球各地銳意發展電子支付的時候,香港卻呈龜速。社論稱,香港並非沒有人看到這個機遇。業界分析,其中有市場固化,缺乏創新動力的問題;也有政府態度上歡迎,相應政策配合不足的問題。

社論稱,創新事物的出現總會伴生新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風險而拒絕進步,重要的是要不斷加強監管,盡量減低市民使用的風險。金管局早於2013年已公佈流動支付基建的顧問研究報告,並提出相關法例修訂。不過,許多的監管措施還未能落實,希望當局仔細研究,吸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在積極推動的同時,加強對電子錢包的監管。政府相關部門亦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醒市民不要存放太多錢在電子錢包並保持警覺,而營運商更應採取更多手段,致力保障客戶,以贏取大眾的信任。

香港《商報》同日也在題為《支付工具发牌 谷創新促競爭利監管》的評論員文章中提到,此次金管局頒发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在將電子支付納入監管的同時,亦將有利於提升公眾對相關產品的信心,助力本港電子支付的发展與金融科技的創新。

文章同時指出,如何在鼓勵創新、促進競爭與加強監管之間實現平衡,令香港不斷形成有利於金融科技創新的創新生態,則是未來對當局監管水平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