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15日電(記者明星)粽葉編織的蚱蜢、竹子雕刻的筆筒、手工紙做成的岳州扇……在13日至15日舉行“湖湘記憶——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演”上,以往價格高昂、曲高和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親民的姿態走向普通百姓。這些發端於鄉間的傳統手藝在“活化傳承”中愈發彰顯其生命力。
作為中國的文化大省,這是湖南舉辦的規模最大和傳承人最多的一場集中宣傳展示活動。織錦、刺繡、木板年畫、石雕、粽葉編織這些傳統的手藝活兒讓百姓致富的同時,也成為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花瑤挑花傳承人奉雪妹告訴記者,她是湖南隆回縣虎形山花瑤的後代,從8歲開始跟母親學習花瑤挑花。她說:“我想讓更多人了解花瑤獨特的文化。只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才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被譽為“土家織女”的劉代娥,和妹妹劉代英一同在展演現場一針一線地進行土家織錦創作。2007年,劉代娥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授予“土家織錦工藝大師”稱號。同年,她又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除了傳承傳統的工藝、色彩及造型,土家織錦如今也開始加入時尚元素。再加上土家織錦採用植物染色,這樣的環保產品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劉代娥說,隨著土家織錦商品在市場上的暢銷,她的家鄉龍山縣城內有土家織錦作坊200餘家,1500多人從事土家織錦工作,製作圍巾、挎包、裝飾壁畫、拖鞋等各種商品。
作為湖南的特產,湘繡大師江再紅的展臺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她笑著說:“過去很多女孩子不願學習湘繡,現在湘繡產業興旺了,長沙周邊鄉村的繡女又多起來了。”
記者了解到,湘繡產業帶動了長沙3萬多人就業,人均增收2000元。政府還注資成立湖南沙坪湘繡有限公司,打造出帶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如今湘繡城每年產值已經達到10個億,產品銷往韓國、日本、美國等15個國家。
長沙理工大學教師劉麟君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接地氣的藝術瑰寶,也是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這裡埋藏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金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大類是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此次展演活動中,湖南精選23位代表性傳承人或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演出。其中的通道侗族蘆笙、湘西土家族打溜子、長沙花鼓戲和洪江沅水號子等節目已經走出深閨,蓬勃發展,成為當地旅遊演藝中的優質文化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