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中國經濟新棋局
新華社記者王賢
喻珮
皮曙初
劉斐
中國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力圖打破區域行政區劃的“門戶”壁壘,是更加注重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表現,是為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第二季”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而在中國經濟棋盤上走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讓長江經濟帶“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而“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是年初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說:“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迎來了一次重大突破,以沿海經濟帶和沿江經濟帶共同形成的‘T形架構’將主導中國經濟戰略縱深。”
長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橫跨中國東中西部,貫穿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流域面積佔全國的18%,人口占全國的36%,GDP佔全國的37%。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11個省及直轄市。
分析人士表示,建設長江經濟帶可以擴大長江流域口岸的對外開放,並促進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設全流域統一開放現代市場體系。
指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支持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
“長江經濟帶的開放開發正在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戰略中心,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正在形成。”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打造長江經濟帶是帶動東、中、西部整盤復興的全局戰略,有望成為繼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帶之外的第二條支撐帶,真正成為“中國經濟脊梁”。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率先啟動了沿海開放戰略,形成了經濟實力雄厚的沿海經濟帶。相較之下,長江流域與內陸地區的整體開發則相對滯後。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表示,沿海經濟帶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第一級,本質上是要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成功轉型;而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則是要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重大轉變。
楊開忠分析稱,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設一個長江高收入經濟帶,出路在於流域一體化發展,即建立健全有利於全流域開放的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自由貿易的共同市場。
東中西聯動發展,是長江經濟帶拓展未來增長空間的關鍵,其中,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與商貿業等是該經濟帶的重要著力點,而農業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地處長江上游地區的重慶工商大學教授廖元和說,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的東中西三大部分,是中國農業發展條件最好的區域。打造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縮小中國內陸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也是解決中國糧食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李克強4月28日在重慶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表示,把建設長江經濟帶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使各項舉措既利當前、更惠長遠,增強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帶動創業就業,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表示,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龍頭作用,通過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楊開忠稱,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的密集地帶之一,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的體系,發揮創新優勢,通過創新來獲取長江產品、長江服務在全國乃至全球別具一格的優勢,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引領中國向高收入國家轉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