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塔什幹6月5日電通訊:一名青年漢語教師的海外堅守
新華社記者聶雲鵬
張崇防
沙達提
6月初夏,中亞古國烏茲別克斯坦已是驕陽當空,暑氣逼人。“中國媒體絲路行”跨境採訪團,起陜西,經甘肅,過新疆,跨哈薩克斯坦,來到中亞第一所孔子學院——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孔子學院參觀採訪。
這是一座獨棟二層小樓,四週圍以鐵柵欄。柵欄內綠草如毯,幾株高大的櫻桃樹結滿紫紅色的櫻桃,濃豔欲滴,高大的樹冠遮住烈日,使人遍體清涼。在二樓教室,十多名烏茲別克斯坦學生正聚精會神用毛筆臨摹漢字書法。“中國夢”、“吾愛漢語”、“中國上下五千年”,幾幅漢字書寫得雋永工整。這引起記者們極大興趣,相機、攝像機頓時對準了這些學生。
在教室一角,有一名毫不起眼、學生模樣的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默默站在那裏,個子不高,戴著近視鏡,有些靦腆,神情略帶緊張,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些進行才藝表演的學生。
他是學生們的漢語老師,叫鄒謹鍵,是甘肅張掖一個縣的中學教師。得知記者剛去過張掖,小夥子雙眼霎時亮了起來,片刻前的拘謹和羞澀一掃而光。
“你們剛去過張掖?真是太巧了,我的老家就在張掖”,“那可是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啊,有溼地、有沙漠、有戈壁、有丹霞地貌,很美的”,小鄒毫不掩飾對家鄉的自豪。
據小鄒介紹,26歲那年,他作為漢語教師從張掖來到塔什幹,一呆就是3年。目前他在塔什幹東方語言大學附屬中學教漢語。
依常理,在小鄒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常是在國內享受大好青春時光和父母的照顧和關愛。他為什么不遠千里,來到異國他鄉教書呢?
“我想趁著年輕出來看看,拓寬一下視野,”小鄒說。“想家嗎?”我問道。“說不想家,那是假的,特別是在沒有課的時候,”小鄒輕嘆了口氣,有些不好意思。“不過在這裡教書這幾年,好像也沒怎麼閒下來,一直都很忙。想家的時候,忍忍就過去了,”小鄒說,“這邊打國內電話很貴,還好有網絡電話、有微信,我可以跟遠在甘肅的父母經常聯繫。”
在跟記者的交流中,小鄒多次提到了漢語教師的作用。“我們的工作就是以漢語為紐帶,使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使他們在這種氛圍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不經意間,小鄒樸實的話中帶出了些許甘肅口音。
“我們不會刻意灌輸中國文化,而是把中國文化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以形式為支點,把文化的整個面給學生們展開來,”小鄒說,“比如說京劇,我會通過多媒體形式,教同學們唱上幾句”,“一旦學生們產生興趣,就會自己尋找興趣點,有意識地主動去了解中國文化”,“這才是我們漢語老師應該去著重做的”。
小鄒說,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烏友好深入發展,加上中國在中亞地區形象的不斷提升,在烏茲別克斯坦學習漢語目前成了時髦。“這邊公派教師一般是兩年一任期,雖然想家,不過上次任期滿了我還是決定留下來,教外國學生漢語讓我很滿足,”小鄒說。
談到未來的打算,他說:“我可能明年回國,不過極有可能會續任。”“隨著國外漢語師資隊伍日漸正規化,我希望能留在這個隊伍裏,繼續發揮一名普通漢語教師的作用,”他說。“雖然這邊與國內很不一樣,有些不習慣,不過我經常跟中國老師一起聚餐,打羽毛球,一起出去走走,還是蠻充實的,”他笑著說。
聊著聊著,記者團的採訪即將結束,也到了我們跟小鄒話別的時候。不知為何,談話雖然不到短短一小時,小鄒身上涌動的青春的熱情、真誠和執著令我們肅然起敬。
“哥,回國後我打電話聯繫你們啊,”小鄒有些不捨。“好,你在外多保重!”我們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