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2025 年 3 月 29 日,美国副总统 JD・万斯率高级代表团突访格陵兰岛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在零下 19 摄氏度的寒风中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指责丹麦对该岛“安全投资不足”,并公开鼓励格陵兰脱离丹麦独立。此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北极战略的重大升级,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此次访问原计划由第二夫人乌莎・万斯以私人名义参加狗拉雪橇比赛,但随着特朗普多次公开宣称“美国需要格陵兰岛保障国家安全”,行程迅速军事化。代表团临时变更路线,对部署着美国反导预警系统的皮图菲克基地进行“闪电式访问”,副总统万斯更成为首位踏足该岛的美国现任副总统。
万斯在基地发表讲话时强调:“丹麦未能履行对格陵兰人民的责任。美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这片战略要地的安全。” 他暗示美国将提供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帮助格陵兰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表态立即遭到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的驳斥:“丹麦始终是可靠盟友,我们在北极部署了新舰艇和无人机,北约框架下的集体防御体系不容置疑。”
格陵兰岛的战略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北极航道:随着冰层消融,该岛控制的“北方航道” 将缩短欧亚航运时间 40%,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动脉。
能源储备:稀土储量占全球 12%,石油天然气资源估值超 1.7 万亿美元,被美能源部称为“21 世纪工业心脏”。
军事威慑:岛上雷达可监测 80% 的俄罗斯导弹发射,F-35 战机常态化部署将形成对俄北方舰队的压制态势。
特朗普政府的野心引发国际连锁反应。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警告“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都将引发严重后果”,中国驻丹麦大使则呼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
格陵兰自治政府总理尼尔森在议会紧急会议上表示:“我们不是棋盘上的棋子。” 刚刚组建的跨党派联合政府宣布启动“主权保障计划”,包括建立北极安全司令部和设立主权基金管理自然资源。民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努克市万人集会高举“格陵兰不卖” 标语,狗拉雪橇比赛主办方甚至修改规则,禁止美国选手参赛。
丹麦方面则展现外交智慧:一方面向北约增派两艘护卫舰,另一方面启动《1951 年防务协议》重新谈判,要求美方明确军事存在的范围。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在社交媒体发布历史照片,展示 1941 年美军首次进驻格陵兰时的场景,暗示“美国并非首次试图染指这片土地”。
这场危机折射出北极治理体系的深刻裂痕。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中国、印度等呼吁制定新的多边条约,而欧盟则宣布启动“北极伙伴计划”,拟投资 50 亿欧元帮助北欧国家加强防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任何将北极军事化的行为都将威胁全球安全。”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美国若强行实施“格陵兰计划”,可能面临三重风险:一是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导致与欧洲盟友决裂;二是引发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反制,重演冷战对峙;三是破坏北极原住民社区的生态平衡,遭遇国际舆论谴责。
特朗普在接受 NBC 采访时态度强硬:“为了国家安全,我不排除任何选项。” 但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国内对此存在分歧。共和党战略家指出,强行吞并可能引发宪政危机,而民主党议员则批评“这是对盟友的背叛”。
格陵兰的命运正成为 21 世纪地缘政治的试金石。这片白色大陆的归属权之争,或将重塑全球力量格局。正如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汉森所言:“这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与资源匮乏的终极考验。”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