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融合需摘下“有色眼镜”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郑树茂】25年前,“前店后厂是深港产业链的真实写照。如今,在经过“工业经济一体化后,新时期香港与深圳的合作模式正走向“前台后店模式。深港经济从工业链协作到高附加价值产业,也均有深刻关联和深度对接。深港进一步融合,将会带动整个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广大地区经济的飞跃。

深港融合,机遇挑战并存

深港互动繁荣三十年,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领头羊。如今,前海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为深港紧密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深港经济的持续发展,让深圳、香港这两个城市成为统一区域的时机已经成熟。

香港中文大学酒店、旅游与不动产研究中心主任周颖刚教授认为,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和全球的经济金融格局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开始加速,金砖国家银行和外汇储备池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改革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周颖刚认为,香港背靠大陆,不仅有潜在内地广阔腹地、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强劲的消费需求,而且是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首选路径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首选“育儿园。前海则可依靠香港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内地经济升级转型和金融改革开放探索经验,同时也帮助香港连接内地广阔腹地,推动香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

“香港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伦敦、新加坡、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而前海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国内金融城市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香港部分人士担心前海会对香港构成竞争,会抢走香港的生意。

深港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据相关数据显示,香港有85.3%的人从事服务行业。深圳则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过去30年,深港合作基本上是“前店后厂的模式,香港依托国际化城市的优势,将包括深圳在内的内地工业产品推广到海外。本世纪初期,海外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欧美的市场逐渐衰退,中国经济则越来越强大,内需持续旺盛。

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主任叶嘉安也指出,深港两地合作要互补,互相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圳的优势是内联,香港的优势是外联,以及专业而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服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接近内地日益庞大的内需市场。二是可以发挥香港对海外市场经验及法律、会计等专业和人才的优势,为内地企业尤其是想打进国际市场的企业服务。

新时期香港与深圳的合作模式应当是“前台后店模式。“后店就是保留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店,但是接内地生意的服务“前台则放在深圳前海。

叶嘉安解释说,香港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许多企业在北京、上海开有分店。要想实现和香港的“前台后店模式,前海当务之急是增强国内企业和总部经济的凝聚力。“前海做好了,发展起来了,成了国内企业总部集聚地和南方的金融中心,香港的企业自然就会过来,不再舍近求远,跑到北京、上海去做生意。

深港融合摘下“有色眼镜

深港融合,离不开人才。香港对海外市场经验及法律、会计等专业和人才的优势是深圳所欠缺的,未来深港融合需要这些专业人士的大力配合。而大部分港人更多是通过报章、评论认识内地,对内地的了解不深,片面甚至抱有固有成见。

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以及回归之前的长期地域隔阂,香港人在处事思维、行为习惯上都与内地人有区别,同时看待内地人的眼光也有一些旧有定式。

梁志添,49岁,香港屋宇署技术秘书。今年2月17日作为首位到前海挂职的香港公务员,在前海管理局规建处进行为期10周的工作。

来前海之前,在他的印象中,内地部门大都有固定工作模式,保守且限制多,但现在他用“思维开放、有合作能力来替代,“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做些决定。

挂职工作的这段经历,让他感觉香港有些停滞而内地却发展得很快,“这不单只是楼房外观,内在也在变化。他们虚心学习,心态开放,以前这种人比较少,现在多了。

梁志添坦言,真正要了解前海要花点时间,看背景、看定位,以前的看法过于片面。

思维定式很容易带来偏见,带着偏见去看问题,自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深港的进一步融合,需要放下成见,良好沟通。卸下“有色眼镜,深港融合的前景方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