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操盘手是如何“破坏”市场的?

卫报

text

十年前,全球经济刚刚从几十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微弱复苏,大型金融机构之所以幸存,全靠大量的流动资本以及政府为了力挽狂澜激增的财政赤字。数百万人失业,全球资产价格瞬间蒸发几十亿英镑。这是一场划时代的灾难,只有1929年经济大萧条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直到今天,2008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散去——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掀起社会震动,英国脱欧,匈牙利右翼领导人维克多·奥尔班上台,以及去年的法国黄马甲运动,种种现象都可以看作是这场金融海啸的余震。至于未来如何,我们还无法下定论。

面对这等危机,人们想要看到的是在政治、金融、经济以及选举等诸多方面的灵魂拷问,好了解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然而在英国,事实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最好的例证之一就是去年英国大选中的一场闹剧——英国财政大臣贾伟德指责工党失职,酿成了金融危机,并且导致无家可归的人数直线上升。

当然了,工党执政期间,对经济领域的监管是否有效,自然是一个值得提出质询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从贾伟德的口中问出,就显得十分吊诡了。在金融危机期间,他高坐在德意志银行董事会成员座椅上,他所在的地方不仅是“违规销售”、颠覆全球经济的风暴中心,还因为“直接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而不得不向美国司法部支付72亿元的罚款。他这一问无异于偷猎者反咬一口,控诉警察导致了兔子数量的下降。但英国人似乎并没有太当回事儿,还是把选票投给了他。如果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状,那么很显然,我们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金融危机期间,贾伟德曾高坐德意志德意志银行董事会成员座椅上,他所在的地方是“违规销售”、颠覆全球经济的风暴中心 图片来源:Simon Dawson

上世纪30年代,社会各界对经济大萧条的作用机制发起了一波波调查,对这场灾难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达成共识,要加强立法,协调一致,努力防止灾难再次发生。然而八十年过后,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我们的市场依然沿用着漏洞百出的旧方式运行着,该做的事情基本没做,仅仅确立了一些银行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家阿纳斯塔西娅·内斯维索娃(Anastasia Nesvetailova)和罗内·帕兰(Ronen Palan)希望填补这个空缺,揭露经济监管的失范以及概念化的金融市场。《破坏》(

Sabotage

)这部作品意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满足这一关键行业的需求。根据基本经济学理论,金融的关键就是优化资金分配。有的时候人们手头宽裕,便想到了储蓄;有时候兜里的钱入不敷出,便需要借贷。金融将这两个经济主体联系起来,靠中间“佣金”赚取利润。它的作用也许至关重要,但绝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经济领域所有有趣的东西都不会在这里发生。

《破坏》

阿纳斯塔西娅·内斯维索娃/罗内·帕兰 著

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学理论,金融应该是一个不怎么能赚钱的行业——这么多的金融机构,几乎都在提供大致相同的服务。激烈的竞争理应促使金融从业主体降低费用,达到仅仅能够维持收支平衡的水品。也就是说,银行家应该与其他一些枯燥无趣的行业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产权交易律师、工程造价师,从前就是这样一派情形。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了。银行家位高权重,腰缠万贯,受雇于他们的职员薪水远高于他们服务的生产型经济企业。而这些员工也想出了更详尽、更创新的办法来转移资金,大大拓展了他们雇主的利润边际。经济学理论是一套,现实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正是内斯维索娃和帕兰在书中试图解释的问题。

爱丁堡,苏格兰皇家银行总部 图片来源:Murdo MacLeod

为了寻找答案,他们回顾了19世纪,回到那个最初的镀金时代,翻看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理论,研究这位美国经济学家是如何解构商业利润的。凡勃伦的理论中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尽量避免理论化。这么做是为了让“穿着科学外衣的政治”少一点“数学滥用”(mathiness,指数学并非用于阐明问题,而是作为说服或误导的手段,这种趋势可能会阻碍人们理解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投入)的色彩。而后者正是在过去的这半个世纪里玷染经济学的元凶之一。

凡勃伦研究的对象是金融市场交易人的实际行为方式,而不是有序市场中经济参与者应有的行为。他发现,市场中有无数欺骗舞弊的现象,于是他还专门用一个名词来指这种行为:破坏(sabotage)。商业从业者利用他们对市场更深入的了解,来祸害他们的客户、竞争对手和监管机构,一心一意追求更大的利润。他们并不是不相信自由、井然有序、不加操控的市场——他们乐在其中,只不过不想让秩序限制自己罢了。

内斯维索娃和帕兰疏理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行为,发现了凡勃伦所说的这种行为模式。两位作者得出结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银行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赚得油水满满:他们也在祸害其他所有人。社会上人人都离不开金融——如果抛弃金融体系,那么在现代经济中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金融从业者就形成了一个共识,他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大众可以容忍到何种程度。

他们引用的例子实在令人发指。比如说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人是如何故意捣毁家族生意,好为自己捞钱的;好比他们的内部备忘录,“员工应该让客户‘上吊’,自生自灭。”当然,苏格兰皇家银行有时候也承认了自己“犯了一些错误”。

金融公司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扩张,避免倒闭。一旦企业背后有了政府的背书,就能更顺手地大肆借贷,就能行事更加不计后果,因为一旦出了什么差池,最后还有纳税人来买单。“破坏制度是一门大学问,大到足以成为一些大型银行赚钱的主力军。”两位作者在书中说。

为什么监管机构总是放他们一马?内斯维索娃和帕兰给出的答案十分对我胃口。他们认为,人们本质上是依赖金融机构的,我们需要他们持续为我们提供贷款,好继续繁荣。因此政府对违规行为百般纵容,好保证银行始终有利可图,世界经济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政府知道其中的一切破坏行为,但始终听之任之,而不是采取措施,承担其分崩离析的后果。逻辑上听起来没毛病,但近期英国和其他国家政府的行为,没有理由能说服我——他们能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里支撑这一大阴谋,而不会因为最终金融的无能而酿成崩溃。

内斯维索娃和帕兰提出的解决办法铿锵有力。他们的核心思想是,监管机构要抛弃原有的关注点,不再万事企求经济稳定。他们认识到,金融机构的核心运转模式就是博弈,除非有强有力的监管系统让他们悬崖勒马。按他们的说法,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摒弃传统的左右翼政治分裂,自由市场和监管规则也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应该拥抱真正的自由市场,不要让它被最强大的游戏玩家所操控、所破坏——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了。

如果你是一位进步主义者,如果你认为改善经济世界需要新鲜的观点,这本书再适合不过了。冲刷完头脑,然后撸起袖子继续干。

本文作者Oliver Bullough是《卫报》专栏长期撰稿人,著有《金钱世界》一书。

(翻译:马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