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记者在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近距离接触了生长在这里的“湿地精灵”丹顶鹤。 李晛 摄
中新网沈阳8月26日电 (李晛)在中国的最北海岸线,在辽河入海的地方,有一座被称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独特的河海交汇地理环境造就了浩瀚千里的芦苇湿地,孕育了“天下奇观”红海滩。这里绿苇红滩,稻浪金风、海浪银花、鸟浪如潮,宛若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生态画卷。
8月25日,盘锦红海滩景观。 李晛 摄
记者25日随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碧海蓝天看辽宁”一行走进辽宁盘锦市获悉,近年来,盘锦市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盘锦绿色发展之路。
中共盘锦市委书记付忠伟对记者说,辽东湾,是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盘锦107公里的海岸线均属辽东湾范围之内。在严控城乡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盘锦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提出用生态的“双肾”护卫蓝色海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盘锦拥有中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区,是世界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当日,记者在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近距离接触了生长在这里的“湿地精灵”丹顶鹤。这里每年有上万只水鸟停歇、栖息,并成为丹顶鹤、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越冬或停歇场所,是保护区内停歇丹顶鹤最大种群的栖息地,最多时达500余只。
“红滩绿苇是盘锦的金色名片,百万亩芦苇荡一亩也不能少。”付忠伟说,盘锦对芦苇湿地实施最严厉的保护措施,还义无反顾地推行了“退养还湿”修复海域生态工程。
据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养殖户在辽河口湿地围海养殖。这虽给养殖户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对湿地植被、近岸水质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盘锦市用好各项政策,引导养殖户转向国家鼓励的海域开放式养殖模式。
付忠伟说,盘锦市2020年“退养还湿”面积达4193公顷,加上前期“退养还湿”的1533公顷,共5726公顷。这一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对辽东湾生态恢复意义重大。
在辽东湾顶部,大辽河与辽河两大河流入海口之间,顺流而下的泥沙沉降形成了一片离岸1.2万公顷的沙洲,涨潮时隐,落潮时现。因岗上盛产以文蛤、四角蛤蜊、毛蚶、篮蛤等贝类,故得名蛤蜊岗。
据付中伟介绍,2010年开始,盘锦市政府严格管理、封岗养殖,并采取了基于生物容纳量评估的增殖放流和科学采捕等措施,使岗上资源迅速得到恢复。
盘锦红海滩稻田画。 李晛 摄
到2020年上半年,盘锦累计投入文蛤苗3200吨,15.2亿粒;移植四角蛤蜊苗10000吨,20亿粒;青蛤苗200吨,4亿粒;大竹蛏苗3亿管。目前,岗上贝类的总生物保有量在10万吨以上,每年经济贝类的采收量都在5000吨左右。
据悉,在建设海上牧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这些贝类每年可以滤食湿重为51.2万吨的浮游植物,消耗无机氮18694吨,无机磷1808吨。其所净化的海水量可达百亿立方米。而盘锦10万公顷的滩涂中,各种贝类又可将这种净化能力提升至3倍有余。8万公顷的辽河芦苇湿地、10万公顷的以蛤蜊岗为核心区域辐射延伸的辽东湾滩涂,构成了辽东湾的生态“双肾”。它们以不同的生物组成、在不同类型的水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为辽东湾海域生态平衡与水质净化做着巨大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