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8分钟带你了解8条铁路线

坐着高铁看中国丨8分钟带你了解8条铁路线 欢迎乘坐央视新闻国庆中秋专列 国庆中秋假期八天 每天一条铁路线 我们带你坐着高铁看中国 10月1日京广高铁 京广高铁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全长2281公里,沿线设置37个车站 串起了京、冀、豫、鄂、湘、粤6省市 北京至广州原来40多小时的旅程现在8小时就能到达 2019年,有约2.5亿人次通过京广高铁南来北往 它已

text

金色稻田说丰年 福建“联合梯田”铺“致富路”

层层叠叠的梯田、金灿灿的稻谷与周边绿油油的杂草、树木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妙的丰收画卷。 陈金华 摄 中新网福建三明9月21日电 (叶秋云 陈金华 陈增伟)进入9月,在福建省尤溪县联合镇的联合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金灿灿的稻谷与周边绿油油的杂草、树木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妙的丰收画卷。 “今年,我们又大获丰收了。”金灿灿的稻谷颗粒归仓,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脸上。正在田间地头组织收割的联合镇水稻种

text

绿了草原 红了日子(脱贫攻坚高原行)

天色微亮,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村民多旦就早早起床,冒着蒙蒙小雨,来到自家牛圈,给牦牛喂食……“它们今天可要派上大用场了。” 进入7月,草原的降水逐渐多了起来,黑土滩治理迎来了好时机。上午10点多,多旦赶着牦牛,来到后山和大家会合。“撒播草籽前需要疏松土壤,而牦牛蹄则是天然的‘翻土机’。”说着,只见在十几名牧民的驱赶下,近百头牦牛来回奔跑,黑土滩上,大小蹄印有深有浅,牧民紧跟

text

四棱豆在中俄边境城市密山试种成功 每亩产值有望达3万元

陈东明在指导四棱豆种植技术 王妮娜 摄 中新网鸡西8月11日电(王妮娜)“真没想到,四棱豆在这里长得这么好,这意味着四棱豆在黑龙江试种取得成功。”11日,中国四棱豆研究专家陈东明亲临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镇的四棱豆试种基地说。 兴凯镇位于中俄边境城市黑龙江省密山市,是中国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这里位于世界三大著名的黑土带之上,再加上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一直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与黑龙

text

国内售价70万的进口药 澳大利亚仅售41美元?

国内售价70万的进口药 澳大利亚仅售41美元?引发争议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国外售价也不便宜。 近日,一则自媒体发布的“求药”信息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称,湖南一刚满1岁的男婴因患上罕见病“脊髓型肌萎缩(SMA)”,急需特效药救命。而这种叫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特效药一支需要70万元,让上述这家人濒临绝望。 据相关报道,该药物第一年需要注射5到6剂,将花费62.5万美元到75万美元,有

text

生态种植 民俗旅游 仅剩100人的星火村如何逆风翻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生态种植 民俗旅游 仅剩100人的星火村如何逆风翻盘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星火村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地,曾经一度辉煌。但后来随着“外出务工潮”来袭,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都离开村庄外出打工。大部分耕地无人耕种,星火村因此暗淡。 在全村1100多口人中 外出务工的就超过1000人 剩下不到100人 身子骨还硬朗却也赋闲在家 还有不少是贫困户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空心化”

text

吉林气象部门多举措保障粮食安全:人工增雨、虫口夺粮

气象工作人员在人工增雨飞机新舟60上安装焰弹。 (资料图) 郭佳 摄 中新网长春5月31日电 (郭佳 张晓霞 郭维 王灵玲)5月末,农业大省吉林沃野良田秧苗嫩绿。记者31日从吉林省气象局获悉,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蕴藏着“气象智慧”。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上,肥沃的黑土地让该省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净增加量位居中国第一。

text

吉林农民触摸“智能制造”:教师进乡村普及无人机植保

植保无人机演示现场 张立伟 摄 中新网吉林5月4日电 (石洪宇)当植保无人机飞过稻田,向下方喷洒水雾状的农药时,引起了李福堂的极大兴趣。“这样的效率,不是人力能比的。”在场的30多名村民还掏出手机拍摄视频,记录无人机从准备、起飞到作业的全过程。 56岁的李福堂和现场村民是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太平联村的种粮大户。当地1300多公顷稻田将在20日前种植完毕,村民要为即将到来的植保做准备。几天前

text

“网红”村书记的草编情结:带领留守妇女赚“外快”

草编作品多以实用为主 苍雁 摄 中新网吉林4月16日电 (石洪宇)能打断纪红艳“网红直播”和草编的,是眼下的备耕农忙。“这几天就要种田,直播和赚外快只能稍微停下。”不过,她在遇见晒干的苞米叶时,仍会留意其韧性和纹理。种子落土之后,它们又会派上用场。 45岁的纪红艳是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杉松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附近有名的“巧姐”,她带领5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草编创业。苞米叶、蒲草、乌拉草最终变

text

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写在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

新华社西宁4月13日电题:三江之源见证中国奇迹写在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马千里、顾玲、李琳海这里是万山之宗、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远流长;这里是唐蕃古道、康藏通衢,汉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这里是歌舞之乡、灵秀之地,感恩、自强、包容、创新、和美的新玉树精神生机勃发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这是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拍摄的震后

text

“万里长江第一县”青海治多:震后迎社会发展最快十年

图为青海治多教师参加说课比赛。治多宣传部 供图 中新网青海玉树4月14日电 (胡贵龙 张添福 潘雨洁)“这十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民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在“万里长江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民众如是感慨青海玉树震后十年的变迁。 投资5250万元的黑土滩治理项目、5000万元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500万元的2019年度湿地保护和沙漠化防治项目……如今,

text

与山林相伴21年的防火瞭望员:习惯了寒风与孤独

王绍清在巡视山林 石洪宇 摄 中新网吉林4月14日电 (石洪宇)对53岁的王绍清来说,他所经历的春季总是比别人晚半拍。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已经松软,“谷雨种大田”即将拉开序幕,可他驻守的山上积雪刚刚消失。 “棉鞋、棉袄、军大衣我现在都不敢脱,关节抗不住。”王绍清与山林相伴21年,与低温、山风相处颇具心得。他是吉林省永吉县大岗子林场208大岭森林防火塔瞭望员,其视野可以覆盖附近5个乡镇的森林。

text

十年奋进,造就越来越好新玉树

记者 咸文静 一 时间是标注前行步伐的刻度。 1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眼一瞬,但对一个经历过巨大灾难的地方,从伤痛中跨越,再向未来出发,每一个步点都刻骨铭心。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7.1级强烈地震摧毁了玉树千万人的家园,大地为之哭泣。转眼10年,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错落有致,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每个重

text

黄黄黄绿绿绿黄黄粉绿绿绿

注定与往年不同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春耕备耕吹响号角新华网思客独家联合长光卫星跨越30多个纬度进行定制化拍摄绘制一幅幅春耕备耕图景 从“无冬之地”的国境之南到“极寒之地”的东北漠河春天如同进行一场长途奔跑从南海岸到北方大陆将地理植被次第装点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 春播期预测图上看到 全国大部农区春耕春播工作 于2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云贵高原每年二、三月份云

text

任正非:不与BAT正面竞争,WeLink要做中国最大的企业业...

任正非表示,华为会为WeLink增强投资和人员投入,争取把握住这个机会窗。

text

吉林农业大县备耕见闻:现代农业激活黑土地抗疫基因

梨树农民在育苗基地整理茄子秧苗 张瑶 摄 (抗击新冠肺炎)吉林农业大县备耕见闻:现代农业激活黑土地抗疫基因 中新网吉林梨树3月4日电 (记者 郭佳 张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东北的春耕备耕带来了挑战。记者近日在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采访了解到,当地备耕时间已经晚于常年,不过,一些种粮大户却显得不慌不忙。 农时贵如金。这个时节,黑土地的备耕进入关键阶段。记者走在梨树县街头看到,疫情之下的城市有些

text

中国北疆运粮动脉的钢轨医生:为防疫生命线把脉会诊

图为“钢轨医生”在作业中。 张学鹏 摄 (抗击新冠病毒)中国北疆运粮动脉的钢轨医生:为防疫生命线把脉会诊 中新网哈尔滨2月17日电 题:中国北疆运粮动脉的钢轨医生:为防疫生命线把脉会诊 赵文龙 中新网记者 史轶夫 冬日里,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上,晶莹剔透的雪花已经为广袤的黑土地悄悄地披上一层雪白的外衣。每日6时,张春生戴好口罩,沿着上班路线和脚下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声,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