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甘肃榆中退伍父子返乡创业 激活山地资源重寻“乡味”

7月初,甘肃榆中县的退伍军人李海刚站在“瞭望台”介绍村子娱乐设施布局情况。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日电 (闫姣 杨艳敏)家住兰州市榆中县的李学明和李海刚父子,曾分别在陕西和内蒙古当兵。他们从部队退伍后在外打拼多年,为了响应返乡创业,带头在家乡小康营乡浪街村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山地和房屋等闲置资源,如今不仅自家致富,也带动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浪街村虽然离县城近,但在2017年之前尚属

text

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农民查看被烧焦的麦田

新华社发(亚西尔摄)5月22日,在加沙地带汗尤尼斯,巴勒斯坦农民手捧被以色列炮击烧焦的麦子

text

退休干部的黄土情:老来痴迷农作技术创新 村民免费共享成果

去年,崔爱虎成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最大受益人。他的身后,多达14万斤的玉米即将出售。 陆祁国 摄 中新网长治4月3日电 题:退休干部的黄土情:老来痴迷农作技术创新 村民免费共享成果 中新网记者 陆祁国 吃了将近40年“公家饭”的崔爱虎,退休之后放弃安逸的养老日子回到黎城县黎侯镇李庄村“自找罪受”,还得自费奔波多个省市参观学习,回来后反复试验农作物种植新技术。 “技术创新如果失败了

text

亚太日报 | 印度90岁老妇成世界最年长职业神枪手,为女性树立楷模

亚太日报 重北钱德拉·托马尔(Chandro Tomar)可能看起来像一个典型的印度祖母,但她完全不是。她是世界上最年长的职业神枪手,拥有几十枚奖牌。同时,她也是印度的女权主义偶像,在她所在的村庄和其他地方指导了几十名年轻女性从事射击行业超过20年,甚至还有一部宝莱坞电影《靶心》(Saandh Ki Ankh)是根据她和她的嫂子、以及

text

熟人乡土远去,人情和面子还重要吗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余华新书、石黑一雄新书、乡土中国、维多利亚女王……

text

青海土族的别样小年:“老规矩”遇上了好日子

图为东桑杰旦主妻子正在做年馍。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互助2月4日电 题:青海土族的别样小年:“老规矩”遇上了好日子 作者李隽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大清早,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东家村,土族青年东桑杰旦主帮阿妈端着一大盆发面进了厨房,他的妻子已经忙活着火入灶、油入锅,准备做年馍。 “以前我们土民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比汉族晚一天,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老人都说‘富人家’早过年,

text

微信转身,比大象还难

未来,支付分能否以新的购物体验重塑腾讯电商,还需打个问号。

text

专家把脉长三角地区公园城市建设 学者:城市纳入农田和森林

主题论坛对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的公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奉贤区新闻办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1日电 (记者 陈静)作为“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联接·共享”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下称“主题论坛”)1日举行。中国多地专家学者聚焦城市有机更新、生态修复、社区治理、公共健康、文化提升等,把脉长三角地区公园城市的建设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

text

矿区生态修复之路:“塞上江南”的旧伤与新生

矿区生态修复之路:“塞上江南”的旧伤与新生 整治前,六盘山三关口矿区开采现场。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整治后,三关口矿山已进行植被修复。 整治前的贺兰山东麓采砂矿区。 贺兰山下,一马平川。贺兰山上,斗转星移。 30多年后,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主任王会明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进入贺兰山矿区看到的场景。“里面全是煤矿,一个接一个,不熟悉的人进来,肯定会迷路。” 巨

text

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引水

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引水 伽师县常年干旱少雨,以前的人们只能靠挖涝坝蓄水度日,图为居民赶毛驴挑水的场景。伽师县文广局供图 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跨越了3个县,行程近2000公里,终于流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一座叫伽师的县城——在我国有自来水近140年之后,这里终于从水管流出了甘甜的安全水。 2020年5月26日,新疆喀什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通水。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47.5万群众,

text

余秀华:诗歌呈现我,也隐匿我 | 一诗一会

在诗歌中,余秀华得以安放生命中的痛苦、喜悦、爱和失落,不被任何人打扰。

text

余秀华:诗歌呈现我,也隐匿我 | 一诗一会

在诗歌中,余秀华得以安放生命中的痛苦、喜悦、爱和失落,不被任何人打扰。

text

山东新泰小麦秸变身工艺扇 为近万人摇出“致富风”

图为张蓉蓉对做好的麦秸扇进行最后的修整工作。 郝学娟 摄 中新网山东新泰9月15日电 (郝学娟)分类、泡麦秸、掐辫、编网、穿片、剪样、缝边、上把……经过十余道工序的打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秸秆变成了一把把造型精美的麦秆扇。15日,记者在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三洼村的村民张蓉蓉家里看到,六七位中年妇女有的编网、有的缝边……相互配合,组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而在附近村镇,被张蓉蓉带动从事麦秸扇工作的

text

河湟谷地“筷子作家”:十年著书百万字

图为都海成用电脑写作。 潘雨洁 摄 中新网西宁9月9日电 题:河湟谷地“筷子作家”:十年著书百万字 作者 胡贵龙 潘雨洁 秋日,河湟谷地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河湾村晴空朗朗,金黄的麦子平铺在地上,河水哗哗流淌,风声穿过一旁的小树林。 都海成感冒了,父母不敢再推他出门,他成日盖着棉被躺在床上,看不到外面的生机景象。 而这样的生活,算起来已有二十一年。 图为都海成的父亲为他洗脸。 

text

【你笑起来真好看】杨天云:现在的日子,知足了!

记者 程健 实习生 雒东辉 文/图 杨天云是元古堆村的村民,他从出生便一直守在这里。40多年来,他习惯了贫困的生活,也见证了这个小村落的翻天巨变。 坐在宽敞、结实的砖房台阶上,回想起近几年过上的幸福日子,杨天云的脸笑开了花。 “再小就不记得了,只记得从10岁开始,多少年来,村子里的路,遇上下雨就不能走了,买不起雨鞋,只能抱着麦柴铺着走。”杨天云向记者介绍:“住的是麦草搭建的草房,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