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生物种业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葛勇 摄 中新网南京6月20日电 (记者 葛勇)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关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6月20日下午,首届全国生物种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南京市浦口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共话种业创新与发展。 相对于传统种业,生物种业是将分子育种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和胚胎工程育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动植物育种领域,培育一大
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的实验大楼。 陈文 摄 中新网深圳5月23日电 题:“隆平梦想”在这里延续 中新网记者 郑小红 陈文 5月23日,位于深圳东部的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有一片面积不太大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绿油油的秧苗正在抽穗,茁壮成长。 稻田边,树立着一块牌匾,上面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简介。这块袁隆平从2004年开始就常常进行科学实
记者13日从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12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治
记者13日从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12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治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非洲蔓延,加上洪灾和蝗灾,非洲不少国家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期《非洲观察》聚焦中国如何携手非洲,开展农业合作,帮助当地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非农业合作历史关于中非农业合作,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国直接援助粮食,其实不然。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唐丽霞介绍说,中国对非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之间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高层次平台,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等都为中非农业合作搭建起沟通平台,促使中国简单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向非洲平行转移,带动以小农户为主体的非洲贫困人口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为中非之间开展先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方积极响应国际组织倡议,回应相关国家要求,向受蝗灾影响的有关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向十多个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5月15日,江苏扬州召开“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新闻发布会。 崔佳明 摄 中新网扬州5月15日电 (记者 崔佳明)15日,江苏扬州召开“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新闻发布会,扬州市商务局局长苏爱根说,扬州将建设一个标志性的“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馆,该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球36个“世界美食之都”,使其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领略世界各地美食文化的体验场所。 2019年10月30日,扬州
4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期,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疫情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国际社会确保食品供应链不受扰乱至关重要。世界银行报告预测,疫情持续蔓延可能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今年将有2.6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比去年增加1.3亿。中方如何看疫情背景下维护粮食安全的问题?是否会对有需要的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1月2日刊登题为《中国如何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文章,作者系俄罗斯《劳动报》观察家米哈伊尔莫罗佐夫,文章摘编如下:在中国70年来的发展成就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它从半饥馑状态蜕变为一个能够养活全球约20%人口的国家,而且它是在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不过6%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而俄罗斯2019年的粮食收成仅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