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模拟野外觅食、实行保护性接触……新加坡动物园这样实现人象和平共处

在保育野生大象的同时,新加坡动物园还参与到印尼韦卡巴斯国家公园大象保护中心的研究项目中,探讨在大自然中如何保持人类与大象互不越界,和平共处

text

陕西林业实现抗沙臭柏常绿树种“落地生根”阿里

试验示范区整地。 赵国平 摄 中新网西安8月4日电 (阿琳娜 赵国平 韩莹)记者4日从陕西省林科院获悉,历经多年的攻坚克难,该院所承担的“西藏阿里地区臭柏引种栽培试验与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臭柏、北沙柳、紫穗槐等7个灌草树种在西藏阿里地区落地生根。昔日“一片荒凉”、满目戈壁荒滩的项目实施基地,如今已覆盖了一层生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已达60%以上。 参与此项目的陕西省林科院生态修复与产业

text

浙农林大学生创新苔藓选育技术 培育耐光旱耐高温苔藓

图为刘鹏团队选育推广的苔藓。 刘鹏团队提供 中新网杭州7月29日电 (谢盼盼 程胜伟)7月29日,记者从浙江农林大学获悉,该校学生刘鹏及其团队的项目斩获浙江临安天目创客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冠军。评委一致认为,该项目针对目前中国国内苔藓行业存在的问题,驯化培育特种苔藓,并依托植物组培、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苔藓的智能培育与养护,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高品质苔藓成为各类微

text

宁夏贺兰700余亩牡丹绽放吸引游客观赏打卡

游客在牡丹园中观赏。 李佩珊 摄 中新网银川5月12日电 (记者 李佩珊)五月正值宁夏牡丹盛开之际,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牡丹花乡700余亩牡丹竞相绽放。记者12日来到牡丹园中,看到南来北往的游客正在与牡丹合影留念。 工作人员修剪牡丹花枝叶。 李佩珊 摄 游客在牡丹园中观赏。 李佩珊 摄 工作人员修剪牡丹花枝叶。 李佩珊 摄 受气候、地理等因素影响,金贵牡丹花乡的牡丹相比洛阳牡丹晚开一个

text

一只老虎在美国得州郊区闲逛,还跟踪警官过马路,吓坏当地居民

报道称,一名邻居举枪接近这只老虎,并对它和它的主人喊道:“滚回笼子里去

text

寒潮过后,北京的竹子还好吗?

国际竹藤中心竹藤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范少辉接受中新社采访 徐婧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7日电(徐婧 于立霄)在上个冬天的“霸王级”寒潮中,北京多个气象站最低气温突破建站以来1月上旬历史极值。除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外,低温天气也给一些植物的生存带来了挑战。正值四月,北京各大公园内种植竹子的叶片不少还是枯黄色,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北京的自然条件适宜竹子生长吗?低温天气会对竹子带来什么影响?为了竹

text

春节里的“调味剂”:一箸“家味”解乡愁

图为台胞谢进瑞在陕西的家中与亲友聚餐。受访者供图 (新春走基层)春节里的“调味剂”:一箸“家味”解乡愁 中新网西安2月11日电 题:春节里的“调味剂”:一箸“家味”解乡愁 作者 党田野 张一辰 在厨房忙活了两个小时后,单身青年封超仍未能“驯化”眼前的面团。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包饺子“工程”,封超只得向老家的母亲视频求助。 “这是我首次操持年夜饭,尽管成员只有自己和两只猫,但仍让我手忙脚

text

西湖龙井暂未受寒潮影响 茶农:适当低温利于减少病虫害

西湖龙井嫩叶(资料图)。 钱晨菲 摄 中新网杭州1月7日电 (记者 钱晨菲)杭州7日进入“速冻模式”,受超强寒潮来袭影响,当地发布严寒预警。此次“跳水式”降温是否会对杭州西湖龙井茶叶生长带来影响?不少茶农坦言,目前的降温不需要过度担心,适当低温有利于减少病虫害。 7日,杭州市气象台发布严寒预警:7日至9日最低气温平原地区降至零下3℃到零下7℃,有冰冻或严重冰冻,山区零下6℃到零下11℃有严

text

中国首个年亩产油量超过200千克的油棕品种选育成功

中新网海口12月8日电 (田婉莹)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下称“热科院橡胶所”)和海南省农垦科学院共同选育的油棕品种“热油6号”近日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中国首个年亩产油量超过200千克的可供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油棕优良品种。 热科院橡胶所科研人员曾宪海介绍,“热油6号”油棕品种是经过热科院两代人二十年的引种驯化筛选得来的,具有早花早果、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旱和抗风

text

【幸福花开新边疆】钱包鼓了,沙地绿了:西藏扎囊治沙一箭双雕

中新网10月12日电 在沙漠上开出花,这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近几年诞生的奇迹。通过治沙,当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让周边原本贫穷的山村改头换面。 今年27岁的仁次罗布没有读过书,家里5口人,他是老大,能帮大人做事情的时候,他便开始在家种地,从早到晚一天12个小时在地里劳作,可几亩微薄的青稞地只能勉强满足全家的口粮,有时候还得饿肚子。 当年,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谷冲积平原的扎囊县

text

毛乌素沙漠“消失记”:在中国版图黄沙换绿颜

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29日电 题:毛乌素沙漠“消失记”:在中国版图黄沙换绿颜 中新社记者 乌娅娜 “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曾是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人们的真实写照。 在蒙古语中译为“坏水”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间。几十年来,蒙陕两地从官方到民间,各方力量为治沙

text

湖南永顺75岁“飞爷爷”玩直播 大山贫困村蝶变“黄精村”

“湘西飞爷爷”彭国飞(右)直播推介村里的农副产品。 彭福宗 摄 中新网湘西州9月26日电 (付敬懿)“村民们种的猕猴桃、玉米、辣椒什么的,都是我们在直播中推荐的好宝贝。只要体力还跟得上,我会一直做直播,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有一位75岁的“湘西飞爷爷”,每天都在村里直播带货,推介村里的农副产品。 彭国飞和两位直播搭档田群(左)、彭超文(右)。 彭福宗

text

“治沙标兵”张应龙:让毛乌素沙地变绿只是开始

图为张应龙讲述治沙经历。 乌娅娜 摄 中新网榆林9月22日电 题:“治沙标兵”张应龙:让毛乌素沙地变绿只是开始 中新网记者 乌娅娜 张应龙当过老师、公务员和外企高管。17年前,却一头扎进了毛乌素沙地,凭着陕北人的“倔”,想让沙地变绿。 张应龙是陕西省神木县神木镇人,2003年,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毛乌素沙地榆林市最大一块无人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他漫长的治沙之路。 图

text

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健康医疗全球总决赛决出3组十强

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健康医疗全球总决赛在天津武清举行。主办方 供图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16日消息,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健康医疗全球总决赛近日在天津市武清区举行,来自清华园、京津冀、东北、长三角、粤港澳、中原、海峡、西南、东北、北美及欧洲赛区的61支优秀团队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路演竞逐最终产生种子、成长、天使3组十强。 种子组十强项目包括:心磁

text

甘肃陇西推“地道”绿色中药材种植 源头保“道地”品质

夏末秋初,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200亩高标准核心示范点,中药材长势旺盛,被划分成小块的地里,分别插着牌子,标识着施用不同的有机肥。 杜萍 摄 中新网兰州8月10日电 (杜萍 韩歌子)夏末秋初,甘肃中部地区药材长势正旺,该省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村民朱永刚隔几天便到党参地里转转,查看生长情况。 今年37岁的朱永刚一直在家种中药材,家里五十多亩地,以前十多亩用来种植药材

text

首头网箱繁育江豚回归自然水域 能否适应野外环境?

首头网箱繁育江豚回归自然水域 科研人员希望借此为江豚种群保护和人工保育积累经验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因其数量稀少,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网箱饲养、繁殖是一种保育手段,最终希望江豚回归自然,参加自然种群繁殖。 新京报讯 7月6日,江豚贝贝离开了父母和生活了4年的“家”,它被放归天鹅洲长江故道自然水域,独自迎接未来的旅程,并寻找新的伙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称

text

中国科学家绘成大豆图形结构泛基因组图谱

这项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实现了基于图形结构的基因组构建,突破了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将引领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审稿人称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