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养牛业,李生福已养了30多头牛,养殖规模逐渐壮大。 陈荣烨 摄 中新网大同7月2日电 题:山西“牛倌”摘下贫困帽 带领村民摸索“牛”生活 作者 吴琼 张选 “哞……哞……”隔着圈舍,相隔十余米就能听见阵阵牛叫声,走近一看,十几头牛正低头吃着草料,时不时向外张望,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上深涧乡刘安窑村的贫困户李生福正照料着牛群。 图为李生福正照料着牛群。 陈荣烨 摄 谈起李生福的“牛”
中新网凤凰7月1日电(记者 唐小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雄性亚成年大熊猫‘府府’,平时活泼好动,别看它胖乎乎的,可是一个爬树高手……”讲解员向参观游客介绍大熊猫。 7月1日,湖南凤凰中华大熊猫苑开园,从四川转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安家的8只大熊猫,经过一个月适应期后正式与公众见面。 熊猫“京宝”在画有凤凰古城吊脚楼的壁画前行走。 杨华峰 摄 坐落在凤凰县廖家桥大坪村的凤凰
新华社发(叶甫盖尼·西尼岑摄)据俄罗斯卫星网消息,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园长阿库洛娃近日向该网记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斯科动物园只能用本国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荷兰生产的竹子饲养大熊猫
新华社昆明6月27日电题:云南省军区积极帮扶佤族群众脱贫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云南省沧源县勐省镇永让村的一座现代化牛舍内,百余头驼峰牛正大口咀嚼着新鲜的蔗叶梢。作为改良后的育肥牛,再过3个月,它们就能统一出栏。“肉牛育肥项目是云南省军区帮扶的,让永让村的佤族群众发了财。”勐省镇镇长赵泽阳说。 与永让村原著小黄牛相比,背部高高隆起的驼峰牛来自异国他乡,体格宽、肉质厚、育肥快,好饲养。经过
26日,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日下部宜宏等人率领的昆虫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使用蚕制作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候选的蛋白质。今后将开展老鼠实验,并与制药公司等合作推进临床试验。据日本共同社27日报道,该研究团队致力于运用蚕的优质蛋白质开发传染病疫苗和医药品。九州大学从约100年前开始研究蚕,目前养殖约450种蚕。日下部等人花费7年时间,筛选出数十种可用于医药品的蚕。鉴于疫情扩大,日下部的团队与九州大学
大熊猫 灵玲马戏城供图 中新网厦门6月24日电 (杨伏山 陈美林)传统端午佳节临近,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为园区内2020级“新生团”特意准备了豪华龙舟“香粽”套餐,让动物萌宠提前感受端午佳节的欢乐。 小熊猫 灵玲马戏城供图 小浣熊 灵玲马戏城供图 24日,记者探访厦门灵玲动物王国,发现这里的节尾狐猴馆惊现一艘大龙舟,龙舟上摆放着用粽叶、大枣、苹果、胡萝卜、发糕、葡萄、饲料等食材制作成的形
雇佣的饲养员都是当地的贫困户,负责驴的日常管理。 杨佩佩 摄 中新网忻州6月24日电 题:“8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耕地驴”变“致富驴”助农增收 作者杨佩佩 当大多数同龄人在谈论潮流、时尚的时候,驴,成为出生于1985年的返乡大学生杨侠与人交谈的高频字眼。返乡创业的他扎根乡村,将曾以耕地为主的驴变为“致富驴”,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杨侠于2009年毕业于忻州师范学院。2014年,在山西
亚太日报综合 艾仁据BBC报道,因为新冠病毒,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目前并不愉快。许多人敦促澳大利亚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这真的是一种选择吗?其实,和中国的摩擦并非澳大利亚独有,但和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不一样,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过去10年,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32
没有了双手,但汉超只能用脚喂羊。 罗亦 摄 中新网资阳6月18日电 (吴平华 罗亦)失去双臂,却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身体残疾,却自力更生努力脱贫。他,就是四川乐至县龙门镇农科村6组的贫困户但汉超,身残志坚的无臂“羊倌”。 双手没有了,但汉超只得用脚锁门。 罗亦 摄 1994年,在工厂做工的但汉超不慎被机器夺去了双臂。出院以后,万念俱灰的但汉超深陷绝望,把自己锁在房间不出门。“躺在床上几天
养牛园区内的牛。 李蓉 摄 中新网固原6月17日电 (李佩珊 李蓉)6月17日,记者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养牛园区,整齐划一的圈棚,一头头体形健硕的牛儿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小牛犊欢快地追逐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响彻耳畔。 这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以来在原州区定点扶贫帮扶实践成果之一。多年的帮扶,让扶贫成果不断开花结果。 即将上市的供港蔬菜。 李蓉 摄 今年,
中新网6月12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2日,旅日大熊猫“香香”迎来3岁生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正在闭园中的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个视频,为“香香”线上庆生。 据报道,目前,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闭园仍在持续,上野动物园特意为不能到动物园为“香香”庆生的“粉丝”们制作了一个特别视频,并在其官方网站进行公开。一名负责人表示,“希望大家今年能在家中为香香庆生”。 据介绍,这个特别视
周大福正在给牛添加草料。 瞿宏伦 摄 中新网贵州纳雍6月11日电(石小杰 岳旺 瞿宏伦)“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挣钱,还可以跟着养牛专家学到养殖技术。”正在给肉牛投放草料的村民周大福笑着说,2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现在每个月都能有3000多元(人民币,下同)的工资。 周大福家住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岩脚社区,现年60岁的他在岩脚社区“托牛所”务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说起家门口的“牛产业”,他滔滔不绝
图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温旗村大山中放养的“沙棘鸡”。 史静静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1日电 (史静静)盛夏,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温旗村后山,满眼绿色,空气新鲜。700多只土鸡在林中自由“溜达”,有的啄食熟透落地的沙棘果,有的觅食树叶上的虫子。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沙棘鸡”养殖场,探访甘肃藏区“林下养殖”的致富新模式。 “我们的土鸡每天在山林‘散步’,吃着沙棘叶和沙棘果,还会定时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