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丝路小城创新“时间银行”:存爱心时长换得“晚年服务”

9月下旬,甘肃省嘉峪关市紫轩社区志愿者与老人聊天。 魏建军 摄 中新网甘肃嘉峪关9月26日电 (记者 魏建军)“把关爱老人的光阴存入‘时间银行’,便可为自己兑换同等时间的‘晚年服务’。”甘肃省嘉峪关市紫轩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赵立军说,“时间银行”让辖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有了依靠,志愿者也有了积攒爱心的平台。 赵立军所说的“时间银行”,是指低龄或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志愿者,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各自账户,

text

西北村落里的“孝老饭庄”:陪伴用餐 共享“美味”晚年

9月24日,甘肃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孝老饭庄”。 魏建军 摄 中新网甘肃嘉峪关9月25日电 (记者 魏建军)“你看我们老年人来这吃饭,说说笑笑,我们要的就是活个舒心。”77岁甘肃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老人钟希玉,来“孝老饭庄”吃饭已有三个多月,这段时光,在他看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在野麻湾村,“孝老饭庄”,是75岁以上老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这里曾是村里的“文化室”,

text

IT男北上跨界教育:怀揣爱国情 走“文化长征”路

近日,刘志祥在兰州荣誉展馆介绍“国刀”。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9月8日电 (记者 魏建军)作为曾经学校里“最不务正业”的学生,现年40岁的刘志祥,曾兰州求学“园艺”,毕业后辗转南下,“误入”深圳IT界并事业有成。几年后,他抛弃所有资源,怀揣家国情怀,扎根西北投身教育事业,并成为了国防教育讲师。 图为刘志祥讲解航天知识。 魏建军 摄   回乡创业,打开文化之门 2004年,刘志祥在深圳一

text

甘肃“青藏之窗”办香巴拉年中盛典:万人锅庄草地狂欢“过大年”

8月31日,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在合作市开幕。 魏建军 摄 中新网甘肃甘南9月1日电 (魏建军 艾庆龙 刘玉桃)雨后的甘肃甘南草原绿茵涌动,露珠散落在草尖,随着气温升高,在山谷间泛起层层“白烟”。从百余公里外的甘肃甘南州迭部县专程赶来合作市参加盛会的周毛草,一大早就等候在草原,与家人一起期待一年一度的“香巴拉”。 8月31日,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在合作市开幕。别具一

text

黄河流域甘南段治理沙化超百万亩 逾万户游牧民定居

2018年6月,甘肃甘南扎尕那云雾缭绕似仙境。(资料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甘肃甘南8月30日电 (艾庆龙 魏建军 刘玉桃)“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1.4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1670万亩草原鼠害、135.4万亩沙化草场和黑土滩、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甘南州副州长王建军如是说。 8月29日至31日,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举办。期间,王建军

text

甘肃玉门“共享”温室富移民 戈壁蜜瓜飘香北上广

图为村民为蜜瓜除蔓。 魏建军 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肃玉门“共享”温室富移民 戈壁蜜瓜飘香北上广 中新网兰州8月29日电 (魏建军 郭梦媛 李亚龙)“‘共享’温室让我有了钱,也稳住了家。”现居甘肃省玉门市流湖镇兴旺村的林义红,6年前,她从定西市岷县大山里,移民至千里之外的茫茫戈壁,短短几年,从绝望的“小主妇”,到家里的“大掌柜”,这种转变,就连她自己也想不到。 八月下旬,在柳湖镇岷

text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大学生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大学生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 中新网甘肃张掖8月22日电 (郭梦媛 魏建军 李亚龙)8月底,随着跨省团队游重启“满月”,大批游客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迎来暑期旺季,乔帅的民宿也迎来客流量高峰期,200多元一天的客房,13间几乎天天满房。 乔帅家在距离七彩丹霞景区北入口3公里处的临泽县梨园新村,这里农家饭馆、特产专卖店、别墅客

text

民企聚焦甘肃甘南经济社会发展 公益捐赠近3000万元

2020年5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打造的“帐篷城”开门迎客。(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8月21日电 (记者 徐雪)“甘肃积极组织动员省内外企业和商会开展公益捐助活动,帮助甘南藏族自治州困难民众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公益捐赠2979.5万元,其中东部社会各界向甘南州捐款捐物共计2539.5万元,甘南州慈善协会接收捐赠资金440万元。”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吕晓明21日表示。 当

text

白天接受照顾晚上回归家庭 “托老所”为夕阳红增色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白天接受照顾晚上回归家庭 “托老所”为夕阳红增色 中新网金昌8月20日电(郭梦媛 魏建军 李亚龙) “你好,我要一份包子稀饭和小菜”,早晨七点钟,62岁的徐义像往常一样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解决自己的早饭。“在这吃饭比外面饭店好多了,口味清淡,菜谱每周换一轮,品类丰盛,适合我们老年人,还有免费的水果,我一天三顿都在这吃。” 自从老伴去南昌照顾孙子,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徐

text

从山里的土坯房搬出来,他现在过的好日子是啥样?

中新网甘肃武威8月19日电(郭梦媛 魏建军 李亚龙)“以前在山里的时候住的是这种土坯房,吃水也困难,都是用毛驴驮水。种点地真是靠天吃不饱饭,收成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村民李应川坐在新家客厅里,给记者展示着老照片,“现在住着110多平的大房子,水龙头一拧就能出自来水,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咋能想到?” 今年61岁的李应川,曾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记者采访他时,他已经住在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安

text

甘肃“百合书记”乐做推销员:不能让农户血汗埋在地里

近日拍摄的甘肃临夏州永靖县东山片区百合种植基地。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8月10日电 (记者 魏建军)“不能让农户用血汗种植了几年的百合一直埋在地里!”中国工商银行临夏州分行派驻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徐正龙蹲在田间地头,捧起新挖的鲜百合,“要让这高原百合及时变成实实在在的票子。” 原在工行临夏州分行办公室工作的徐正龙,于2017年8月来到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开展“新业务”,

text

甘肃秦巴山区小村落蜕变记:从“视觉贫困”到美丽乡村

季夏时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琵琶镇毛家沟村一角。图为工行帮扶安装的路灯。 何祖斌 摄 中新网兰州8月5日电 (记者 魏建军)“以前好多房子墙体开裂,残垣断壁,我们的首先做的,是改善当地的‘视觉贫困’。”中国工商银行陇南分行派驻甘肃陇南武都区琵琶镇毛家沟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镡永强说,虽然无法与好的旅游村相比,但相较以前,早已是美丽乡村了。 秦巴山区,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当地

text

甘肃东乡“擀毡人”:将“非遗”背在肩头,戴在身上

7月中旬,76岁的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擀毡老艺人马社勒和儿子马胡才尼擀毡。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7月30日电 (魏建军 艾庆龙)7月下旬午后,76岁的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擀毡老艺人马社勒和儿子马胡才尼在羊圈前拿起弓,将一撮撮洁净的羊毛弹松成棉花状,这是擀好一条毡的灵魂。20年前,这种在西北农村随处可见的场景,如今却鲜有人看到了。 “那种日夜游走擀毡的日子再也没有了。”马社勒感慨道,上世纪八九十年

text

嘉峪关人“植绿记”:戈壁滩上精心培育 现代园艺巧心管护

俯瞰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是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满眼绿意惹人醉。(资料图) 丁思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记者 丁思 李亚龙)“照看这些花花草草,如同我们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和爱惜。”从事园林管护工作近20年的甘肃嘉峪关人白艳霞,深知在戈壁滩植绿的难处,“在这里,种一颗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但看到这些花草树木日渐长大,变得郁郁葱葱,心里头高兴。” 甘肃嘉峪关,因关得名,因

text

甘肃甘南拟“立法”保护牦牛藏羊品种资源

图为2020年5月,伴随着甘肃藏区旅游逐步复苏,甘南夏河县打造的“帐篷城”开门迎客,牦牛就在远处吃草,展现了人畜和谐共生的画卷。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为了加强甘南牦牛藏羊品种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甘肃甘南州人大常委会起草了关于该州牦牛藏羊保护与发展条例,将以“立法”形式保护青藏高原上古老而原始的畜种。 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2

text

甘肃临夏千年砖雕轻便化:将非遗“带出去”传播文明

图为7月中旬,临夏砖雕作品。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魏建军 艾庆龙 李彬)“砖雕技艺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面的文明。”27岁的甘肃临夏砖雕艺人车国栋说,时代的发展促使砖雕从最初的建筑装饰,延伸到摆件和纪念品,更加轻便化,如此才能将非遗通过游客“带出去”传播文明,还能让手艺人腰包鼓起来。 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成熟于明清时期,到近代又吸收了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