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德媒称不必担忧中企收购会抢走德国技术:其实是救了问题企业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6月6日刊登克里斯蒂安·鲁舍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没有理由惊慌》。文章称,对德国经济而言目前是非常不确定的时期。美国和英国这两个贸易伙伴突然变得摇摆不定。在寻找新关系的过程中,德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text

朝呼籲緩和南北緊張關係 避免同胞自相殘殺

朝鮮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5日發表文章,呼籲南北雙方停止軍備競賽和軍事演習,緩和關係,消除戰爭風險,避免同胞自相殘殺。不過文章同時強調朝鮮擁有核遏制力的必要性。

text

德媒:刷爆朋友圈的羅一笑事件刺痛了誰?

羅爾也在微信公衆號上發表文章:“我承認,我被錢砸暈了頭”。他在文中對公衆的一些質疑做出了回應,並且感謝“山呼海嘯一般的人間大愛”。

text

美媒打臉美政府 呼籲停止在亞太地區推行軍事化行動

美國《紐約時報》10月9日刊登學者文章呼籲美國政府應停止在亞太地區推行軍事化行動。文章說,美國人經常認為,美國的軍事擴張正在增加中美衝突的可能性,但華盛頓的很多政策制定者忽視了這一點:中國有充足的理由為美國在其周圍留下的軍事足跡感到困擾。奧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進一步激發了中美衝突的可能。

text

南非資深評論員:南海仲裁無法律基礎 西方不應戰略誤判

南非多家主要報紙14日刊登了南非資深國際問題評論員香農·易卜拉欣的文章,質疑臨時仲裁庭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警告西方不要低估中國維護南海主權和權益的決心,支持中方提出的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南海爭議的主張。

text

英媒:日加大對緬"魅力攻勢" 欲在東南亞牽制中國

日本已加大在緬甸的魅力攻勢及投資攻勢,試圖成爲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對抗中國的制衡力量。

text

南非報紙刊文揭露南海仲裁案是美國遏制中國的一步棋

南非主要報紙7月1日刊登南非資深國際問題評論員香農·易卜拉欣的文章。文章揭露美國借策劃、推動南海仲裁案遏制中國的實質,支持中方在仲裁問題上的立場。

text

中國駐印尼大使:菲單方提南海仲裁案不合法、不守信、不講理

文章指出,一些域外國家利用菲律賓精心編導這出鬧劇,由最初的推波助瀾發展到公開站臺背書,完全是別有用心。其目的是進一步介入南海問題,擴大軍事存在,推進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

text

新加坡媒體批評美國所謂"航行自由"行動是在製造威脅

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前高級執行副總裁、《海峽時報》前總編輯馮元良日前在該報撰文,批評美國海軍“勞倫斯”號驅逐艦近日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以“航行自由”為幌子,在南海炫耀武力、製造威脅。

text

外媒关注权威人士访谈:暗示经济转型

境外媒体称,《人民日报》9日发表对一位匿名官员的长篇访谈,详细论述了为应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面临的挑战而需要采取的政策。这是该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三次刊登这样的文章。和今年1月及去年5月在股市大跳水前发表的两篇类似报道一样,这位发言人试图澄清对中国政策计划的误解。

text

澳大利亚新州议员撰文呼吁铭记中国二战贡献

新华社悉尼4月22日电(张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工党籍州议员克里斯·明斯近日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民众铭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

text

英媒:金立群倫敦行為亞投行贏得更多支持

據英國《泰晤士報》1月31日發表天空新聞頻道商業節目主持人伊恩·金寫的一篇文章,題為《北京成立的世界銀行的競爭對手一直在贏得倫敦的朋友》。文章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說這個問題正是他行走世界時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呀,可你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text

中國人在微信裡都看什麼?來,干了這一碗碗雞湯

中國人在微信上到底在看些什麼?“雞湯”文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根據全球調研巨頭凱度集團發布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情感類內容文章的受歡迎程度較去年有明顯提升。

text

難忘患難情誼 期待未來發展——伊朗各界熱議習主席署名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伊朗《伊朗報》發表題為《共創中伊關係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引發伊朗各界積極反響,他們認為這篇署名文章深深打動了伊朗人民。

text

美媒盤點震動2016市場"黑天鵝":iPhone7延遲發佈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5年12月30日刊登《留意2016年可能出現的五只“黑天鵝”》一文,作者為馬修·林恩。2016年可能會發生哪些出人意料、又能給市場帶來重大影響的“黑天鵝”事件呢?

text

長和集團否認從內地撤資:有買有賣正常

對於內地“瞭望智庫”發表一篇名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評論指長和系撤資是過橋抽板,長和(0001)發言人回應指,集團並沒有撤資。

text

港媒:香港旅遊業必須開拓新出路

旅遊業作為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現在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寒冬。面對轉折,香港各界必須高度重視,特別是政府和旅遊業界應認清危機,拓展出路,以保持對海內外旅客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