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甘肃女村支书脱贫日记“增肥记”:“辛苦指数”就是“幸福指数”

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将台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兰(左)入户了解农户生活、生产所遇困难。(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兰州7月5日电 (艾庆龙)“过去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如今,硬化路直通家门口,小车直奔县里走。”这是甘肃临夏州和政县新庄乡将台村流传的一句话,被将台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兰写进日记本。她的日记本里记录着将台村一件件琐事,也在一步步“增肥”。 将台村地处2360米的山区,据传明朝征藩大将军张

text

浙东乡村“别样”振兴:“下山”享安居 村民话乐业

当地村民在农场工作 严龙 摄 中新网宁波1月20日电(李典 徐铭怿 赖颖薇)深居高山之中,乡村如何振兴?在浙江宁波,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用一种“特殊”形式,告别昔日种种发展桎梏,逐步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这个村庄便是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大岩村。最初,大岩村“藏匿”在海拔540米大山里,靠天吃饭的700余位村民面临着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等诸多不便。 2015年1月,大岩村进行村庄整体搬迁,成

text

引大企业促大产业:重庆丰都产业“扶贫”样本

图为重庆恒都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精细化分割肉牛16个部位产出的系列产品。 马佳欣 摄 中新网重庆12月10日电 (罗永皓 张燕)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 12月初,记者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丰都。曾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的丰都,走出了一条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的脱贫之路。 引进龙头

text

产粮大省吉林年均人工增雨量相当于“210个西湖”

吉林省气象工作者在人工增雨飞机新舟60上安装焰弹。(资料图) 郭佳 摄 中新网长春11月18日电 (郭佳 张晓霞)“靠天吃饭”在中国产粮大省吉林逐渐成为历史。记者18日从吉林省气象局获悉,“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该省人工增雨作业覆盖17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降水30亿立方米,每年增加的降水量约相当于21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吉林是中国最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省份之一,60多年

text

“江湖”不再见:鄱阳湖世代“水上漂”的上岸新生活

江西省鄱阳县的退捕渔民范细才正在查看养殖厂内甲鱼的生长情况。 李韵涵 摄 中新网江西鄱阳11月14日电 题:“江湖”不再见:鄱阳湖世代“水上漂”的上岸新生活 作者 李韵涵 姜涛 “我祖辈都是渔民,我现在上岸了,还是在和鱼打交道。”江西省鄱阳县的退捕渔民范细才如今告别了“水上漂”生活,与他人合资开起了海产养殖厂。 江西省鄱阳县位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在全县160万人口中,有1.4

text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镜头丈量240个村落 集结成脱贫“影像志”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王天定在开幕式上发言。 赵伟涛 摄 中新网郑州11月9日电 (赵伟涛)240个偏远村落、4000多张照片,把河南脱贫攻坚历程上的精彩瞬间、动人故事永恒定格。 11月8日,在第21个记者节,“走百村·看脱贫——脱贫攻坚影像回眸”摄影展在河南艺术中心举行。 此次展览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共展出4000多幅照片、20多万文字,讲述了河南省240个偏远村落里发生的280个脱贫故事

text

小康生活什么样?吉林宝山村村民心里有不同答案

聊起现在的生活,步宝和脸上满是喜悦。 蒋启明 摄 (我家的小康故事)小康生活什么样?吉林宝山村村民心里有不同答案 中新网四平9月15日电 (高龙安)若是换在十几年前,步宝和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享受到如此安逸的生活。 步宝和是吉林省四平市王奔镇宝山村村民,今年63岁的他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一垧耕地,一辆旧三轮车,一座40平方米的旧土房,基本就是他们一家人的全部家当。如今再看他的家已是焕

text

种上小木耳 摘下贫困帽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种上小木耳 摘下贫困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前些年先后搞过多种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村里开始种木耳,种植的时候面对面培训,收获以后又推出木耳深加工产品。通过种植小小木耳,金米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金米村村民这几天忙得热火朝天,正为新一轮出木耳做准备。可就在三年多前,对于发展产业,村民们很闹心。最初当地跟风种

text

千年古村 美丽蝶变——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村的脱贫之路

千年古村 美丽蝶变——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村的脱贫之路 【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这是一个古老的新村。老——这个村已有千年历史传承,因宋代修筑长城的士兵在此驻扎而得名。新——这个村是在近年移民搬迁、特色风貌整治中,重新规划建设的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四美”新村。 “过去是靠山山穷,靠水水浑,靠天吃饭辛苦一年只能混个半饱。”周明则是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村的村民,在这

text

借力全域旅游 义勒力特风景变“钱景”

[幸福花开新边疆]借力全域旅游 义勒力特风景变“钱景” 这个季节,站在敖包山顶,一眼望去,稻浪如海,“红城1947”、“兴安盟大米 内蒙古味稻”两幅巨大的3D彩稻景观画栩栩如生。走在小镇的路上,鲜花随处可见,绿树成荫,流水清澈,特色民宿、孔雀园、开心农场等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这是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义勒力特小镇,它是远近闻名的“花香小镇”。 近年来,义勒力特镇凭借自身生态优势,借

text

悬崖村成了“网红” 古路村踏上幸福路

古路村踏上幸福路 悬崖村成了“网红”古路村首条公路拉近了和外界的距离。2018年,索道建成运行。 古路村本应叫“咕噜村”的,因为峡谷的风把石头吹到大渡河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从咕噜到古路,声音变了,还多出了一条“路”。古路村和路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古路村位于四川省汉源县永利乡的峭壁上,村子下就是奔流的大渡河。古路村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到这高山上来居住的。 曾经护卫过他们的艰险

text

甘肃庆阳深度贫困村嬗变:柏油路抵家门 产业种养显成效

2020年,甘肃庆阳市环县车道镇安掌村新貌。(资料图) 王琳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1日电 (王琳)夏日的安掌村,处处焕发着生机勃勃。一排排新建的农家院落干净整齐、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文化活动广场中随处可见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村民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安掌村位于甘肃庆阳市环县车道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7年以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户,贫困发生率为6

text

青海阿言麦村的“焜锅馍馍”脱贫增收记

图为阿言麦村的村民手捧焜锅馍馍。 才让本 摄 中新网西宁7月15日电 题:青海阿言麦村的“焜锅馍馍”脱贫增收记 作者 鲁丹阳 才让本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阿言麦村的村民依靠焜锅馍馍脱了贫。 在阿言麦村关爱服务老年人驿站内,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桌前一起聊天,桌子上切开摆放的焜锅馍馍最为显眼。 焜锅馍馍是青海地区的一种面食品,类似于馒头,在金属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外脆内软。

text

陕西柞水木耳种植变迁:“靠天吃饭”到“家门口赚钱”

图为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农户肖青松在采摘木耳。 梅镱泷 摄 中新网西安7月13日电 (党田野 梅镱泷)“以前我们村很穷,住的都是石板房,走的是土路。现在我们住上楼房了,道路也硬化了。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农户肖青松称,现在村里的木耳种植形成了规模,日子越来越红火。 柞水县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是木耳最佳适生区,当地民众种植木耳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text

潺潺清水润民心 湖南衡东霞流镇民众喝上放心水

7月1日,衡东县霞流供水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中新网衡阳7月4日电 (周健 罗锋 王昊昊)4日清晨,位于湘江河畔的湖南省衡东县霞流镇鑫霞村里,27组村民成志辉走进厨房,端起米锅,拧开水龙头,接水、淘米开始做饭,开启了新的一天生活。 “现在方便了,自来水直接通到灶台,再也不担心用水问题了。”成志辉乐呵呵地说:“早些年,水一直是我们村的一块‘心病’。村民喝水主要靠打地下井取水,一般都是好几户人共

text

编织城乡电商网络 山西吕梁开辟扶贫攻坚新路径

网络的一端是广阔的市场,另一端牵着山区民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冯帅 摄 中新网吕梁6月29日电 (高瑞峰)“酸酸甜甜,冷藏更好喝;清爽加冰,喝了很醒脑。”某电商平台“待见直播间”内,女主播正在向网友介绍吕梁野山坡沙棘汁。一声声吆喝,一件件产品被送往全国各地。 网络的一端是广阔的市场,另一端牵着山区民众脱贫致富的希望。随着“直播带货”兴起,黄河滩枣、野山坡沙棘汁、沟门前碗团、山花烂漫小米等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