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面對“硬脫歐” 英國央行暗示鷹派立場

週一在倫敦政經學院的演講中,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提醒聽眾,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曾在11月警告說對於高於目標的通脹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text

“離婚”三年還不夠?英國首相再度暗示退歐推遲到2019年以後

本月初英國高院裁定啟動退歐需經議會批准後,英國首相梅(Theresa May)時隔一個月再度暗示,英國退出歐盟的時間可能延遲,比此前預期的2019年更久。

text

英國央行料熄火觀望

在英国6月公投退欧后更多硬数据陆续出炉之际,英国央行(BOE)周四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同时美国经济数据以及美联储(FED)理事布雷纳德的演说将引发美联储观察人士的思考。

text

英國或明年初啟動脫歐 英鎊聞聲大跌

據彭博報導,英國首相May週五表示,預計最可能在2017年4月援引里斯本協定第50號條款,即正式啟動退歐程式。May還強調,希望能在法國、德國大選前發出退歐通知。該消息後,英鎊對美元大幅走低,創2周來最大單日跌幅。

text

退歐影響在發酵! 倫敦商業地產價格7月降幅創英國最大

像此前市場擔憂的那樣,退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在逐漸發酵,而房地產市場成為受影響最明顯的領域之一。

text

海外公司正加緊在英國撿“便宜貨”

自6月23日以來,外國公司已經達成對英國公司近60起並購交易,總價值達345億美元。而英國退歐公投前的一個月內,共有79起交易達成,價值僅43億美元。

text

關於特麗莎·梅,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

新任保守黨黨魁特蕾莎‧梅13日成為英國第二位女首相,在退歐公投三周後入主唐寧街10號官邸。 今年59歲的梅是一位精明的政治人物,曾有同僚善意地揶揄說她是個“超級難搞的女人”。 她將在她的國家歷史上動盪不安的一刻執掌大權。

text

德媒評"梅娘子"入主唐寧街10號:高跟鞋吸引全球目光

梅在其長期的政治生涯中,也被視為實用主義者。2002年,她曾發表演說稱保守黨被視為"討厭的政黨",必須改革。

text

美聯儲為何6月沒加息:擔憂英國退歐和中國債務水準

北京時間7月7日2:00,美聯儲公佈了6月14-15日的會議紀要,顯示大多數的與會者即使存在意見分歧,認為若無發生重大市場衝擊,美聯儲會繼續加息,但並未給出具體加息時點。

text

匯豐:英國公投退歐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英國公投退歐之後,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英國財政部、經合組織、英國工業聯盟和普華永道(CBI/PwC)調查、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IESR)、牛津大學商學院合作的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都預計,退歐後英國GDP增速會下降,最高的降幅預期超過7個百分點。

text

索羅斯:英國退歐讓歐盟解體不可逆轉

四天前警告過英國退歐的風險後,昨日索羅斯又發出警告,認為英國公投決定退歐讓歐盟解體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實體經濟將受到的打擊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退歐還激化歐盟內部反歐盟的聲勢,歐盟實際上已經土崩瓦解,要拯救它就必須徹底重組。

text

英國退歐公投四大“衝擊波”席捲國際市場

北京時間6月23日下午,英國退歐公投正式開始,預計結果將在24日下午出爐。市場普遍認為,英國退歐公投是今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之一,近期匯率、原油、黃金、股票等市場都因此受到一系列連鎖影響。

text

G7已經草擬好聲明穩定市場 一旦英國公投退歐立刻發佈

路透援引匿名消息人士,英國退歐一旦發生,G7將迅速發表聲明,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穩定市場,目前正在就細節進行談判。日本財長麻生太郎或單獨發表聲明,以防英國退歐引發日元過度上漲。英國退歐公投持續牽動市場神經,全球主要央行、投行均嚴陣以待。

text

英國退歐的亞洲效應 香港或受衝擊

距離英國脫歐公投不足24小時,市場的預期已經大幅倒向留歐陣營獲勝。“最近幾天,市場明顯信心更足,很顯然已經預期最後的結果是留歐。”瑞銀英國外匯策略師John Wraith表示,留歐的結果已經有75%被市場消化和反映出來,但如果最終結果是退歐,無疑令整個市場感到震驚。

text

英國退歐公投大幕將啟 全球市場影響全解析

英國退歐公投即將正式揭開大幕,即使“雷聲大雨點小”的預期已經存在,但任何不確定性都將導致市場劇烈波動。那麼,這場公投以及其潛在結果究竟將如何影響全球市場?

text

為什麼大部分廣告公司都拒絕英國脫歐?

很多英國廣告機構更看重這樣一個事實:他們能夠雇佣國外人才來為自己服務。他們認為這樣也就創造出一種更加歐洲化的心態,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全球客戶。

text

深度:英國退歐會給中國造成哪些影響?

長期來看,正在經歷轉型的中國經濟可能並不會感受到英國退歐的影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對界面新聞表示:“中國經濟在中長期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主要還是看國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