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敘政府抗議默克爾有關在敘建立“禁飛區”的言論

敘利亞外交部18日發表聲明,抗議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有關在敘北部建立“禁飛區”的言論。

text

難民潮洶湧 歐洲大門關是不關?

觀察人士認為,歐盟如果不對外交政策進行反思,從政治層面努力,從源頭上減少難民的產生,簡單收緊政策恐難有顯著成效。

text

2016,國際政要的“開年”挑戰

據新華網報導,世界進入2016年,國際政要開啟工作模式,迎來了新的挑戰。安倍政府面臨提振經濟壓力,默克爾因難民問題陷入困境,奧朗德能否連任進入關鍵之年,奧巴馬著眼捍衛政治遺產......

text

科隆性侵案背後,撕裂的德國和歐洲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她支持修改法律,以便降低驅逐難民出境的“門檻”。這是科隆大規模性侵案後,默克爾首次明確表態贊成修改相關法律。

text

性侵案“分裂”德國 默克爾挨駡

儘管當局稱,尚無“確鑿證據”表明涉案男子是去年湧入德國的中東北非難民,但德國媒體、右翼政黨和民眾6日均把矛頭指向難民,並對向難民打開大門的默克爾口誅筆伐。

text

德媒:性侵事件是德錯誤寬容的結果

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同科隆市市長雷克爾通了電話,默克爾對此次襲擊表達了憤慨之情,稱事件“令人作嘔”,並要求盡快查清和懲辦罪犯:“無論肇事者來自哪裏,背景如何,都要盡力快速對該案進行徹查,將罪犯繩之以法。”

text

默克爾獲“年度人物” 引爆輿論兩極化

比起國際媒體,德國國內的反應要複雜得多。《時代》週刊專門做了收集,報道稱,德國人對默克爾當選2015年年度人物反應不一,有人喜悅,有人失望。

text

德法相繼訪華 歐美對華戰略溫差巨大

外媒稱,在對華政策上,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之間存在明顯溫差。美國向南中國海派遣驅逐艦,加強了對中國的牽制,而德法領導人卻會相繼訪華,尋求強化經濟關系。因為與中國相距遙遠,歐洲不會受到中國的安全威脅,因此優先選擇了經濟上的實際利益。

text

默克爾第八次中國行的三個看點

中國領導人同默克爾談到了哪些話題?默克爾為何將安徽作為訪問目的地?此訪傳遞出什么信息?記者梳理了默克爾此次訪華三大看點,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text

默克爾對話中外專家:世界需要多邊治理,中國彰顯大國形象

德國總理默克爾29日下午在北京出席第160屆“山村對話”國際研討會時表示,當今世界需要構建多邊治理機制,中國在氣候變化、朝核問題、聯合國維和行動等議題上已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text

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國家主席習近平29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方積極評價中德關係發展,同意進一步加強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保持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持續向前發展。

text

默克爾即將第八次訪華 重點關注什麼?

在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的背景下,默克爾來華有“壓力”,但專家認為,德企在中國仍有很多機會。路透社稱,德國政府確信,德國將繼續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

text

德國襲擊難民案激增 對待難民情緒“分裂”

自德國總理默克爾向難民敞開國門以來,大量難民持續擁入。根據德國內政部預測,今年全年恐將有80萬難民進入德國,而據媒體預計,這個數字可能會上升到120萬左右。

text

默克爾被惡搞 變身中東大媽

德國一家電視臺6日播出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戴頭巾的合成照,引發爭議。不少觀眾投訴稱,這家電視臺對難民存在敵視情緒。對此,電視臺方面予以否認,並稱這張“頭巾照”遭到誤解。

text

諾貝爾和平獎將揭曉 默克爾會是贏家嗎?

在今年276個和平獎提名者中,默克爾得獎呼聲很高,原因是她在烏克蘭危機和難民政策中的表現。

text

撐不住了!德國接收能力“逼近極限”

據新華國際報道,德國警方13日警告,難民湧向德國的規模和速度已經讓地方的接收能力逼近極限,當局不得不臨時調用日常運營的列車加速分流滯留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