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市場經濟地位”恐成中西對抗引爆點

據《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已滿15年,在西方世界中,將中國視為全球開放市場濫用者的力量也在不斷加強,意味著15周年這個紀念日可能成為中西對抗的一個引爆點。

text

日本國會完成TPP議案批准程序

日本參議院全體大會9日以多數贊成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議案。由於眾議院全體會議上月已批准,TPP在日本國會的批准程序全部完成。

text

外交部回應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日方需先履行國際義務

針對日方決定繼續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並將維持徵收“反傾銷稅”做法一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9日表示,日本需先解決履行自己的國際承諾和國際義務問題。

text

貴陽區塊鏈金融高峰論壇成功舉行

貴陽區塊鏈金融高峰論壇於北京時間2016年12月9日14時在貴陽市觀山湖區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成功舉行。

text

日媒:中美持續開打經濟"心理戰" 中國保持克制

對于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5日冷靜地回應說:“多年以來,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一直是高度互利共贏的,否則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狀況。要維持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需要中美雙方在堅持兩國關系重要原則基礎上,繼續共同努力。”

text

特朗普欲啟用速食企業CEO做勞工部長 或利好Uber及零工經濟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將會任命速食企業執行官Andrew Puzder領導美國勞工部,Andrew將成為一位反對監管、支持企業創新的勞工部長,報道稱他當選後或會利好包括Uber在內的初創企業,推動零工經濟發展。

text

歐洲央行宣佈維持零利率並延長購債計劃

歐洲央行8日宣佈,為刺激歐元區經濟復蘇和應對通縮壓力,決定繼續維持歐元區現行的零利率政策不變,同時將原定於明年3月到期的購債計劃延長至明年底。

text

IMF:港樓價估值偏高 倡維持遏抑措施

報告預計今年香港經濟增幅約為1.5%,未來香港面對的三項主要風險,包括美國加息步伐較預期快、內地相關風險帶來的壓力,以及香港樓市加速調整。

text

時評 | 中菲關係行穩致遠的重要一步

菲律賓參議院5日通過決議,批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在全球經濟秩序深度調整的時代背景下,菲律賓政府順勢而為,擁抱亞投行,是理性務實的正確抉擇,是對中菲關係未來投下的信任票,也是中菲關係行穩致遠的重要一步。

text

港媒:"深港通"開通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增量提質

“深港通”進一步完善了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有助兩地深化合作、互利共贏,既促使內地資本市場有序開放,亦有助於本港金融業的升級轉型。

text

亞太財經觀察|義大利公投給歐洲經濟增添更多不確定

12月4日,義大利就憲法改革舉行全民公投。目前的出口民調顯示,反對憲法的陣營超支持派4-9個百分點,公投失敗已成定局,當地時間午夜義大利總理倫齊也將引咎辭職。由於義大利目前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和歐盟主要大國之一,公投影響外溢效應巨大,義大利公投是繼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後,歐盟今年面臨的第三波政治衝擊,將對歐洲經濟的發展造成更多困難。

text

印度總理莫迪談“廢鈔令”: 今後不再有長隊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3日為上月推出的“廢鈔令”辯護,稱這是抑制通貨膨脹的需要,而為換鈔出現的排長隊現象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由於印度政府日前將在加油站使用舊鈔的最後期限從12月15日提前到12月2日,導致2日當天印度各地許多加油站人滿為患,甚至出現打架等混亂現象。

text

日本新加坡抱團能“挽救”瀕死的TPP嗎?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2月1日晚與正在訪日的新加坡總統陳慶炎舉行會談。兩國首腦表示,日新將為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共同努力。

text

意大利修憲公投引發三重懸念

英國“脫歐”公投的餘波未散,歐洲政壇又面臨一場新的公投考驗。南歐國家意大利定於4日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通過總理倫齊的修憲方案。

text

亞太財經觀察 | 製造業景氣度再創新高,中國經濟冬去春來?

作為每個月最先發佈的經濟數據,1日發佈的中國11月官方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上升至逾兩年高位,超出市場預期,從生產到需求到價格的各分項指數也開始回升,再次確立了經濟企穩的態勢,讓很多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text

"發展",普京年度國情咨文關鍵詞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12月1日在俄羅斯聯邦會議(議會)發表年度國情咨文,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各個重要領域。他在講話中多次強調“發展”,稱之爲國家當前的首要任務。

text

《金融時報》年度報告:樓市新一輪調控釋放什麽信號?

據英國《金融時報》2日報道,中國房地產,又迎來進一步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