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24日的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南海仲裁案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中國不接受、不承認這場仲裁,是在捍衛國際法的權威和尊嚴。
中國駐南非、波黑、丹麥等國使領館官員日前以接受媒體採訪、致函當地媒體等方式,紛紛表示堅決反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的非法裁決,指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到該裁決的影響。
海洋爭端解決國際法研討會”15日和16日在香港舉行,不少專家學者認爲南海仲裁案違反了《聯合國海洋公約》,仲裁庭並無權審判涉及主權問題的海洋爭端。
距離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12日作出的所謂裁決已經過去一周時間,作為當事國,此事件也引起了菲律宾国内的讨论,那麼菲律賓方面具體是什麼態度呢?
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日前作出所謂最終裁決後,緬甸外交部、蘇丹議會以及多國政要紛紛表示,所謂裁決並無意義。他們支持當事方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南海問題。
初步核算,三年來仲裁案大概費用開支約為2600多萬歐元,約占2015年菲律賓財政預算的兩千分之一。這也意味著,臨時仲裁庭完全由菲律賓“包養”。
是時任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的柳井一手搭建了臨時仲裁庭。雖然建這個仲裁庭在程序上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規定,但他的獨特身份、特殊背景、過往言論、政治傾向等一幹因素,都與《國際司法獨立性原則》的規定相違背。這決定了這個仲裁庭從組建之日起便存在公正性與合法性的原初缺陷。
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薛捍勤15日在港表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作出的所謂最終裁決存在諸多謬誤,非但不會緩解爭議雙方的衝突,反而會“火上澆油”,這不是爭端解決機構應扮演的角色。
在一個當事國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情況下,接受另一當事國的金錢,對其本無管轄權的爭端進行所謂仲裁,在程序和法律適用方面牽強附會,在證據和事實認定方面漏洞百齣,最終造成了一個玷污法治精神和公平正義的惡劣案例。
針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的所謂裁決,連日來香港輿論、台灣輿論、歐洲華文媒體密集發聲,強烈譴責仲裁結果罔顧歷史事實,毫無法律效力,并堅決支持中國政府南海問題立場。
由菲律賓阿基諾政府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12日公布所謂裁決結果,即被中方斥為“從頭到尾就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梳理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來龍去脈,會發現中方以“政治鬧劇”斥之並不為過。
微博原文稱,“國際法院是聯合國主要司法機關,根據《聯合國憲章》設立,位於荷蘭海牙的和平宮內。這座建築由非營利機構卡內基基金會為國際法院的前身常設國際法院建造。聯合國因使用該建築每年要向卡內基基金會捐款。和平宮另一‘租客’是1899年建立的常設仲裁法院,不過和聯合國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