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鲍勃·迪伦的双重生活》是如何将真实的迪伦遮蔽和曲解的?

迪伦如今的影响力建立在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断加快步伐的重塑进程之上,但其新传记《鲍勃·迪伦的双重生活》却被传记作者自以为是和喧宾夺主的自我中心所玷污。

text

为什么今天不再出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家了?

“文化战争”的无情要求将美学压迫到政治文化的服务中,使事态更加艰难。通过将诗人和小说家纳入学院的僵化惯例,美国写作已经将沉闷和顺从制度化。

text

乔治·奥威尔何以不必苛责如今的素食主义?

奥威尔反对极权主义、威权主义以及任何试图控制人类脑中所思所想的做法。但他同样也厌恶残酷和虐待,这说到底和素食主义的核心道德是相通的。

text

今天的城市形态会被病毒重塑吗?

结核病导致了现代主义公共建筑的兴起。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我们的城市又会是怎样的呢?

text

作家郭小橹:为什么支离破碎的叙事最能代表现代生活?

凭借《恋人絮语》入围金史密斯奖的华裔小说家郭小橹,在书中表达了对罗兰·巴特的钟爱,以及为什么支离破碎的叙事最能够代表现代生活。

text

瓦格纳主义是如何渗透到文化各个角落的?

从好莱坞到文学,从建筑到哲学,瓦格纳主义是如何渗透到文化各个角落的?

text

身体如何形塑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常与我们在环境之中活动的身体深深连接在一起。

text

从新冠封城期间的违规者思考“道德运气”问题

要恰当地评判某个人的行为,我们似乎应该着重看他的动机,而非动机具体如何展开。

text

新冠疫情如何为我们揭开了肉类工业的残酷一角?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各地的肉类加工厂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被迫关闭。

text

英作家阿莉·史密斯:英雄主义是日常公共之事

阿莉在访谈中提到,“无能、无组织、糟糕、愤世嫉俗的政府”是当下最令她心烦之事。

text

当瘟疫与自然灾难叠加,罗马的经验能给我们哪些警示?

罗马帝国的陷落给我们敲响警钟,致命疾病和生态灾难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双重威胁。

text

爱与幸福无关,而是关于理解和感悟

坚守爱的传统概念以及追寻“真爱白头偕老”式的生活,可能只会让我们痛苦不堪。

text

从极度痛苦到令人愉悦,医疗绘画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历史?

我们今天在医疗中心看到的那些令人愉快的图片,已然与历史上挂在或绘在医院里的那些虔诚的、宏伟的或令人痛苦的绘画大相径庭。

text

靠塔罗牌判断未来:灵媒信仰背后的时代焦虑

几十年来,灵媒往往被认为是骗局,但如今千禧一代的女性正在为“预示未来”支付高昂的费用。

text

《要听就听流行乐》:流行音乐是快餐还是当代的严肃音乐?

音乐学者、流行音乐播客主持人奈特·斯隆和查理·哈丁研究了二十一世纪的流行音乐,带着读者们一起灵魂拷问:今天的流行音乐到底为什么能响遍大街?其作用机制又有何重要性?